时间:2023-04-10 15:22: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自主设计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伴随人的一生,一个学习者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其自主学习能力。最早引入“自主学习”的Holec将其定义为“负责自己学习的能力”[1]。通俗讲,自主学习能力是由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调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2]。自主学习需要做到“四学”,即“想学”“能学”“会学”“恒学”。基于信息化条件的自主学习是指借助现代化技术及工具完成自主学习。信息化条件包括互联网、电子图书馆、学习软件(如Multisim,EWB,CAD)、音频视频、Flash等。信息化条件下的自主学习改变了以往的师生学习模式,学员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员主要以问题引导、知识顾问、技术支持、效果评价为主要任务,引导学员充分利用和开发信息化资源,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学习过程优化整合,开展自主性学习,提高教育的质和量,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2信息化条件
2.1互联网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普及。互联网具有信息资源海量、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点,因此它为自主学习提供了便捷条件。利用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引擎功能,搜索学习内容、疑难问题、模拟考题等。计算机网络平台提供了一个友好的交互界面,图文并茂,静动结合,生动有趣。由于院校的特殊性,我院学员除了可以在特定地点及方便时间上互联网外,还可以查阅军网内部丰富资源。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习成为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自主学习意识进一步加强,学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2电子图书馆
电子图书馆以互联网为平台,主要由实地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两部分构成。实地图书馆是与传统图书馆具有一样的馆藏图书功能,资源归本单位共享;虚拟图书馆是指本馆没有收藏但是从网络系统、数据库中可以获得信息的图书馆,例如维普、万方、CNKI等电子期刊,超星、国图、阿帕比、中国军事等数字图书以及硕博论文、外文数据库等等。学习者在相应数据库进行文献搜索、下载需要的论文、书籍完成知识的自主学习与深化,多角度、多维度的学习理论,广范围、广视角的了解应用。我院电子图书馆馆藏丰富,既有实地图书馆又有虚拟数据库,为学员学习提供了资源保障。
2.3软件工具
软件工具是指能够辅助学习的工具软件,例如绘图工具AutoCAD,ProE,3DMAX等,仿真工具simulink,EWB,Multisim,ansys等,不同领域选择不同的软件工具。以数字电子技术中常用的Multisim和EWB为例(如图1和2所示),它具有丰富的元器件库和仪表库,当学完电路理论之后,学员大部分直观认识不深入,对电路是否能够实现所讲述的功能持怀疑态度,仿真软件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利用仿真软件构建虚拟的电路,通过仪表及指示装置,直观形象地看到电路现象,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同时,在实际搭建电路时,为了避免资源浪费及烦琐的调试,可利用仿真软件先验证设计电路的正确性,之后再去实际搭建。目前学员具有电脑使用条件,只需安装软件即可使用,软件工具的出现为自学提供了又一个有力的条件。
2.4自主学习平台
自主学习平台可以是远程教育学习平台,也可以是根据不同科目搭建的学习平台。其作用是学员在教员的辅导和帮助下,自主使用网络学习平台,有针对性地选择各种学习资源,调整学习时间,控制学习过程,以达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平台具有辅、开放性、自主性、重复性、交互性的特点[3]。为方便学员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学习,教研室设计了数字电子技术网络课程(如图3所示)。主要包含教案、视频、教案、习题、作业、答疑、测验以及参考资料等内容。
3以组合电路设计为例,借助信息化条件培养学员自主学习能力
3.1组织流程
组合电路设计内容丰富,方法多样??伪局薪彩龆嘁苑至⒃杓莆彩?,为拓展学员思路,本课程安排时笔者并未加以限定,只布置了任务,学员自行完成。教员布置任务,学员以小组形式开展学习。各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针对任务组织学员讨论、确定方案,针对不同的方案安排组员提前查阅互联网、电子图书馆、网络课程等资料;课上分工协作,不同学员按照不同方案设计实现;学员自学仿真软件Multisim或者EWB,并借助软件仿真验证设计的正确性;设计报告由专人撰写,汇总各种方案及方法并进行描述;由于时间限制,并非所有奇思妙想都能一一设计实现,因此附加了拓展环节,集思广益,学员只需描述出新思路新创意即可;最后为检验学习效果,加入答辩环节,从小组中任意抽取一名组员,回答其他学员和教员提出的问题。
3.1.1设计任务
1个主评委和3个副评委共4人鉴定某项目,当主评委不赞同,但3个副评委全部赞同项目时,裁定项目通过鉴定;当主评委赞同并且3个副评委中多数赞同项目时,也裁定项目通过鉴定。试设计满足要求的逻辑电路。你还能想到哪些器件设计方法?
3.1.2小组分配
本教学班次共计43人,4~5人为一小组。组长负责分工,一般2人设计方案,1人学习仿真软件,1人撰写设计报告,最终集思广益,拓展创新方法。
3.1.3丰富的设计方案,多样化的仿真实现
借助分立元件实现电路设计组合电路是课本中主要讲述的方法,其他方法课本中并没有专门提及。另外,仿真软件使用方法,如何仿真电路都需要学员自行摸索。但从效果分析,学员都能够通过自学或者小组互助学习方式解决上述问题。现列举几种学员的设计方案及仿真电路。
3.1.4答辩环节
为保障学习效果,笔者设计了答辩形式的督促机制。要求在设计完成后,小组内每位成员都要掌握本组设计的电路方案,随机抽取某位学员上台讲解,一旦答辩不顺利,将会影响本组学员的整体成绩。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每位学员都参与其中,组内互助,使得方案形成时,每位学员也都掌握了知识。本次课程笔者提问了第一组的一位学员,答辩过程中每当出现思路断档,整组学员的精神都跟着紧张起来,但经过思考他顺利完成此环节,并且将创新性的设计思路也一同与大家分享。从答辩过程可以看出,第一组学员的团结与协作,看到了传统课堂上无法发现的闪光点。
3.1.5设计报告
第一项设计任务,第二项设计方案,第三项拓展及心得体会。前两项旨在对整个知识的梳理,第三项作用有两点,一是学员方面,总结收获及不足,创新新思路,例如第九组写到“电路设计注意布局,图纸与虚拟实验有着本质差距”,第一组写到“一个好的团队不光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还要有一群踏实肯干认真听话、积极进言的成员”。二是教员方面,便于发现学员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调查学员对教学实施的满意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宝贵经验。例如第五组写到”开关的选择开始由单刀开关接入不工作,后经小组讨论和教员指导换为单刀双掷开关完成电路仿真”。第二组写到“课程使我们认识到数电并非纯粹的理论学习,而是课堂发挥、试验动手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增强了我们的发散性思维,是一种能力的提升”。
4效果分析
按照传统讲授组合逻辑电路设计方法,一般学员比较容易想到教员或者课本上讲述的方法,思路禁锢到此无法跳出。时序电路设计与组合电路设计课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时序电路设计任务是课后习题,教员只讲授了一种设计方法,因此学员在设计过程中多数应用了这种方法,很难扩展思路,开拓创新。而此次组合电路设计是学员没有见过的任务,教员对其没有过多的限制,因此设计方案多种多样,学员自学的潜力此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网络、仿真软件等信息化条件下,学员顺利完成了本讲内容的学习。学员不仅掌握了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的多种方法和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还提升了自身的综合能力。从期末考试成绩上分析,平均分79.44,其中良好及以上24人。通过设计报告的心得体会及期末成绩分析采取自主学习模式学员多数比较赞同,收获颇丰。上述事实证明只要给予适合的条件,学员有能力并且能够出色完成自主学习,同时锻炼了学员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强化了团队协作意识,激发了创新思维。
5结束语
导致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没有实现其作用的原因之一是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因为平面广告设计课是艺术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是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课程,是一门综合型、实践型课程,要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但要有大量的前期课程做铺垫,还需要比较多的后期课程以保证该课程学习效果的实践。所以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要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规划。一定要在掌握了解必备专业基础课程后的情况下来开设此课程。该课程的前期支撑课程建议开设“图形创意”“文字设计”“版式设计”“商业插画”“商业摄影”“艺术采风”“图案与装饰”“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文案”等专业课程。在这些前期课程中,我们重点谈谈“艺术采风”,因为绝大部分的高职设计专业都未开设或已经取消。然而,“艺术采风”这门课程非常重要,通过它可以让学生走进自然,了解自然,感悟自然,深入考察当地的民间文化图案、工艺美术及其独特的工艺、材料及设计风格、装饰风格和各地的风土人情等。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中美的形式和内容的敏感性,了解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与生活中俯拾即是的艺术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开阔学生眼界,印证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发展的脉络,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寻找设计的灵感源泉。为学生今后的创作最终走向生活、融入生活打下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和开发学生想象的能动性,使他们对视觉艺术的现象、规律和方法有初步的了解和把握。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思辨能力,总结能力和创新意识。也能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各类广告,并判断其优劣,收集优秀广告,为我们的平面广告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外出采风对于艺术类的学习非常重要。然而,现在很多学校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开设该课程。除了前期课程的铺垫,后期实践课程,建议开设“CI设计”“书装设计”“包装设计”“毕业设计”和“毕业顶岗实习”,以强化该课程在后期设计创作中的运用。当然,除了课程体系设计合理完善之外,在教学实践中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前提。因此,还需要配备广告制作实训室、多媒体机房等硬件设备,通过多维信息接收与输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而在硬件配备上建议够用就好,不要为了完成任务采购大量的无用设备,这样既浪费资源也占用场地。建议建设一个“平面广告材料展示室”,可以展示最新的平面广告材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材料,为更好地进行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将实践项目引入教学过程
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没有实现其作用的原因还在于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存在问题。以前的平面广告设计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广告理论讲授—广告作品欣赏—教师布置作业—学生按题设计—教师评讲作业”这样的流程。教师在教学中更多侧重于理论的灌输与讲解,至于设计作品能否符合市场需求并没有真正得到检验。好与差的标准是理论标准而不是市场,缺乏市场检验与激励的教学模式,自然培养不出合格的、和市场接轨的平面广告设计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因此项目导入、工学结合尤为重要。这种模式可以改变以往单一的以教师灌输为主的单向教学模式,学习过程成为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将实践项目引入教学过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1.设置虚拟项目供学生学习。
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由学院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的设计总监、设计师联合担任。在深入分析岗位任务、工作流程和对应能力要求的基础上,以广告设计师任职条件和岗位资格标准为依据,制订课程标准,开发课程项目,设计教学活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虚拟项目。也可以将合作企业已经设计过的项目作为虚拟项目和课题放入到我们的教学中。到时聘请设计师到课堂来,将整个设计投标及详细过程与同学分享,让同学掌握整个设计及制作过程,找到差距,以此提高水平。
2.引入市场真实项目让学生参与设计。
在课程中建立工作室,实行首席设计师负责制,确立本工作室教学小团队,在教学中以项目为导向,将校外实训基地的商业设计项目拿进课堂,由首度设计师担纲,校外实训基地指导教师辅助,带领工作室成员完成一系列的平面广告设计。并让学生从和客户交流—谈单—创意草图—设计—整改—制作,全程参与,掌握广告设计的整个流程。教师边做边教,学生边做边学,教、学、做结合,将理论教学、基础技能学习和操作实训融为一体,强化职场氛围,强化工作过程体验,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强化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使学生通过训练增强其表述能力、沟通能力、执行能力、企划能力,实现“岗位对接”。
3.在学习中推行“技赛结合”,塑造学习氛围。
通过技赛结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创造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成功的信心,能锻炼团队沟通协作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检验设计作品的优劣。在课程中安排各种广告专业赛事,实现理论教学环节、实践实训环节、素质拓展环节全面衔接。这种方式可以使课程教学更加宽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与专业相关的技能大赛,举办校内“平面广告设计大赛”,以学参赛,以赛促学。根据大赛时间及内容要求及时调整实训项目和进度要求,对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情况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进行检验和考察。学生在大赛中成长和磨炼,在竞争中学习、提高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意水平和动手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合理设置师资结构及教学分工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教学的发展,在一门课程中,单一的教师现如今不能充分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师资安排上可以根据平面广告设计的特点在工作室的模式下匹配教师,首先确定该课程工作室的“主导教师”,并以该教师为主体执行课程标准,再根据课程设置上引入“项目”,充分发挥“主题+项目”的教学方法。工作室的教师课前进行探讨,在教学中,将项目引领的教学思想贯穿所有专业课程教学之中,让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练习,随后进入成功案例分析,然后进行实战项目演习,由首席设计师担纲(主导教师),其他教师(包括校外指导教师)辅助,带领工作室成员完成一系列的平面广告设计。在理论教学环节中“主导教师”负责讲解平面广告的概念、平面广告设计的构思方法、平面广告设计的表现方法、平面广告构成要素、平面广告的编排方法等;校外指导教师(平面设计师)负责设计理念和品牌塑造理论的讲授,并让学生明白如何与消费者沟通、满足和说服消费者。在设计过程中以首席设计师负责整体把关和指导,其他教师(包括校外指导教师)负责技术指导。
四、学生分组,形成工作室项目小组
主导教师根据课前掌握的学生特点首先确定工作室项目小组长,并由小组长根据平面广告设计人员的需要来选定自己的成员,每个小组一般4~6人,小组在自愿的情况下组成。项目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选定项目,并根据小组成员特点进行分工。在实施过程中,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期间有些工作会完成得很好,有些工作完成得较差或者没有办法完成。遇到问题可以在项目小组内讨论也可以与其他项目小组探讨?;箍梢郧虢讨傅冀淌Γü钅啃∽楹徒淌Φ墓餐ν瓿墒导钅浚猛靼咨杓撇皇且幌畹ヒ坏墓ぷ?,由一个人就可以完成,它必须通过团队合作来完成,自己是整个团队中的一员。通过该模式可以锻炼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梢蕴岣咄堑耐哦雍献髂芰推矫嫔杓频淖ㄒ的芰Α;箍商嵘У挠镅员泶锬芰凸芾砟芰?。
五、建立健全教学效果的考核方案
为了检验整个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可以建立一套平面广告设计课程评价体系,通过各类评价来对课程起到促进作用。首先,学生课程结束后进行自我评价,面向全班及所有教师,针对由工作室项目小组所做的设计及自己的工作总结其优缺点??梢园炎约旱奶寤嵊胨腥斯蚕恚钊?ldquo;怎样进行的市场调查、资料收集、客户沟通、设计创意、设计讨论、设计制作……”在课题上讲解整个设计沟通、创意、设计、制作过程,并评述各自的收获、成功及不足。同学可相互学习,也可提升他们的交流沟通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并根据其表现作为一项评分依据。其次,让项目工作小组将整个课程的过程记录编排成学生“平面广告课程报告书”,并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该报告书的主要内容包含项目内容、项目思考、小组分工、客户沟通、市场调查、方案构思、资料收集、设计讨论、设计初稿、客户交流、设计确定、设计成品。其中还包含教师提出的指导建议意见及整改情况、学习收获及心得。再次,举办阶段性的平面广告设计作业展,展示整个设计作品,包括其过程及“平面广告课程报告书”,让其他班级的学生来评价作品并可提出意见建议。并选择部分学生代表来对作品评分,这部分的分数可以按一定比例计入平面广告设计的成绩。最后,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项目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评价模式。邀请其他至少2名平面专业老师与“专业指导委员会”一同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创意思维+创意表现手法+综合整体广告效果作为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所有评分人员给定分数,最后的平均分数就是该生成绩的一部分,并找出没有达到要求的地方要求学生进行整改。
六、培养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氛围与习惯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学生能够自己决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监控学习过程及自我评价学习效果。网页设计课堂上应赋予学生更多的权利,使他们有机会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等加以控制。与此同时,学生被动的、依赖的学习心理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面对崭新的知识领域完全自主学习也显得困难重重。因此,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进行有效的干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要满足学生、教师双方的“话语权”,可以设置一套灵活自主的网页设计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楹妥匝∧??。基础??槭敲扛鲅急匦胙暗?,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总共占20%的课时比例。在自选??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总共占80%的课时比例。网页设计教学内容模块按教学进程分为基础??橹现胱急浮⒒∧?橹缑嬉帐跎杓?、自选??橹扯⒒∧?橹炒牖 ⒆匝∧?橹澈笃谥谱?。在认知与准备模块中,对网站建设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网页中使用到的媒体元素、一个完整网页的构成要素、网站的制作流程等知识点进行讲解。这些常识性的基本概念是网页设计的入门知识,是每个学生必须了解的,因此这个环节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界面艺术设计??槭且蕴岣哐囊帐醮匆饧吧杓颇芰ξ萄勘?,从网页的色彩设计、版式设计、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使学生能够设计出具有高度艺术性和良好功能性的网页效果图。网页艺术设计能力是一个优秀网页设计师必不可少的,因此这个??樗心谌萃敲扛鲅匦胙暗摹M扯?榈慕萄勘晔桥嘌扯杓朴胫谱髂芰?。目前网页上的动画从制作技术上来分,最常见的有GIF动画、Flas、JS特效动画三种。在这个自选???,教师先对这三类动画进行分析介绍,学生再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相关知识和兴趣爱好来选择某种动画进行深入学习。网页代码基础知识是在后期制作网页时所必须掌握的,因此这个模块也是必学的且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网页后期制作方式有使用Table+CSS、使用DIV+CSS、Flash整站搭建三种,在这个自选??橹?,学生在对三种网页制作方式的特点进行了解后,可根据自身知识储备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性的深入学习。网页设计课程知识点众多、课时有限,一直是困扰教师们的一大难题。自选教学??槟茉谟邢蘅问崩锫阒诙嘌牟煌靶枨?,对网页设计课时量少的困境不失为一种解决方法。同时,学生能在有限课时里,各自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深入学习“,术有专攻”,集中精力把所选知识点学精、学透,能真正达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科知识“专”且“精”的人才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这套灵活自主的教学??楦枇搜欢ǖ难澳谌?、学习进程的控制权,在学生自主选择的过程中引导他们明确了自身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和课程的知识结构,以及如何依据这些因素确定个人的学习目标。达到了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引导训练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的目的。
二、多维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在教师所传授的背景知识基础上,结合过去掌握的知识,运用自己的头脑主动建构,完成新的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不是“填鸭式”的灌输新知识,而是创设最佳知识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项目驱动教学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自主的探索、整合、建构知识,项目完成的过程也是学习活动进行的过程。网页设计的教学过程可以采用多维项目驱动教学法,即从教学进程、教师讲授和学生实验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项目驱动教学,从而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学习。首先,以业内实际项目开发进程为参照设置教学进程。我们可以看到,教学内容??榈耐平纬闪?ldquo;网站策划———页面设计———动画制作———页面制作”这样一条清晰的线路,而这种教学进程实际上和设计公司里的工作流程完全一致。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事先准备好一个有代表性的范例网站项目,根据教学大纲的知识点要求把范例项目相应划分成一个个子项目,众多的课程知识点由子项目来承载,以案例演示的方式来讲解,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范例网站从无到有被逐渐搭建起来。最后,在课程的开始就给学生一个贯穿整个课程教学的项目任务,与教师的范例项目相应,这个主题网站同样由多个子项目组成。教师演示完范例网站子项目后,学生便上机自主开发相应的主题网站子项目??纬痰慕萄Ч淌导噬暇褪茄诮淌Φ囊桓龈鲎酉钅堪咐枷?,运用所学知识一步步自主完成主题网站的过程。网页设计是应用型课程,培养的是学生在以后的工作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维项目驱动教学法多角度模拟实际工作情境,促使学生不仅掌握了众多知识点,而且对项目的整体解决方案有了清晰的认知,具有了实际项目操作的能力,同时还提高了自主学习、自我指导等综合能力和素质。
三、多元评量的评价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知识传授为教学目的,对于学生成绩的评定往往被认为是教师课后的事情。而在强调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中,教学目的则不仅仅是特定知识的习得,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自我学习、指导和管理的能力,因此学习评价被提升到一个重要的层面。美国学者韦默认为:“对自我进行精确的评价和对同龄人的工作进行建设性评价的能力是在大学期间教师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培养的一项必要的学习技能。”评价方式需要结合具体课程来设计,在网页设计课程中,适合采用多元评量的评价方法。在“认知与准备”和“界面艺术设计”模块中,采用自评和公开评议,每个同学首先给自己的作品自评,然后轮流公开展示自己的作品,回答师生的问题,教师和其余同学根据作品情况给予评价。自选??橥捎米云篮突テ赖姆绞?,不过是在选择了同一内容??榈男∽榧浣?。“网页代码基础”??樵蚪栌美砉た剖跃砥啦夥绞?,教师出题并阅卷,学生不参与评分。这种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评量模式的优点突出体现在:首先,能有效促进学习。评价既是给学生打成绩,更重要的目标是促进学习。在自评和互评活动中,学生需要尽可能深入地分析自己和同学的作品,这就促使学生把自己的实践体验升华到理论思想高度。同时,对于没有标准答案的设计作品来说,公开评议能够扩展设计者的思维,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作品。通过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循环,能非常有效的提高学习效果。其次,能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要实现自我学习、指导和管理,首先要能对自己和别人有着准确的认知和定位。自评和互评结果的对比,能够使学生更准确的认知自己。多次参与对同学作品的评价,能够充分锻炼学生评价同行工作的能力。同时,通过“综合分值”的设置把评价能力囊括到学习成绩的考核范围有着明显激励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让学生参与评价并不意味着完全放权。评价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多数学生没有多少经验,不太可能自发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监督,并在设计评价方法时尽量对一些可能发生的不合理行为进行规避,以使得整个学习评价体系更科学、更公平。
四、结语
本项目为纯办公用房辅以配套商业餐饮用房,以办公空间为核心,合理组织功能分区及流线设计。地下1~3层布置停车库、设备用房;地上1层为挑高三层的主入口大堂、食堂、商业用房,2层为餐厅、厨房,3层为餐饮包房,4~20层为出租办公层面,21~25层为自用办公层面。
标准层平面设计
1.标准层平面形状及规模
根据基地高层退界要求,布置主楼在场地上最大和有效使用率最高的雏形平面,尺寸为35mx56m的矩形。结合规划面积指标的要求,控制标准层面积在1800m2左右,该面积处在主流甲级写字楼标准层面积1500~2000m2的范围内。标准层由办公空间及核心筒公共空间(交通、设备机房及管道、使用房间)两个区域组成。
2.核心筒位置及面积
核心筒的布置方式根据平面形式和面积尺度等因素采用了中央核心筒类型,该类型具有办公空间完整开敞、灵活可变性好、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景观条件、有利于结构布置的特点。核心筒的面积对办公使用面积系数(K值)影响很大,为了在经济效益及使用系数上得到高值,核心筒部分需要简洁紧凑的布置,同时应避免不合理的设计带来功能上的不适合进而影响舒适性。设计初始阶段,核心筒需要初步摆出容纳设备机房及管道垂直系统的空间,完善建筑和结构布局并尽早予以协调,落实核心筒的尺寸后确认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根据写字楼的等级标准、标准层面积、层数等因素结合电梯组群布置原则,提出所需电梯体系和梯井数量:客梯分为高低区分区运行,共设置有八台双侧排列电梯(载重量1350kg),其中高区电梯速度4米/秒,低区电梯速度3米/秒。电梯系统的两个效率控制指标:“平均间隔时间”小于30秒、“五分钟载客率”16%都满足甲级写字楼多租户服务质量的要求。在不影响使用品质的前提下,通过合理设计和组织,优化了核心筒内的交通空间和机电设备用房,核心筒尺寸减少为27.4mx11.8m(不含联系办公空间的公共走道),标准层办公使用面积系数(K值)接近80%,平面效率高。公共走道宽度通常在1.5~1.8米,根据设备管线在走道中的布置宽度及办公需求确定为1.6米。
3.办公空间进深
开发商从商业租赁角度出发,要求办公空间效率高、适应性好,并对单面采光房间的进深(从外墙到核心筒的距离)提出了大于10m的控制指标。对于以上需求,标准层平面设计着重考虑灵活可变性和模块化,开间尺寸以8.5m为模数单位,进深尺寸为10~14.2m,楼层沿外墙周边设置单排柱,无柱的办公空间可最大限度地提高空间使用效率和灵活性。在保证较高的办公使用面积系数(K值)的前提下,需兼顾整层出租及分块出租,因此充分考量办公部分和公共服务部分的平面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标准层净高设计
根据市场需求及相关规范,甲级写字楼办公空间净高一般要求在2.6m以上。本项目综合考虑结构构件和设备管道所占空间等因素,设计标准层层高3.85m,结合施工现场情况最终落实标准层净高2.7m。
1.优化结构尺寸
设计中对结构平板体系与梁板体系进行比较,通过结构整体性能、经济因素及设备管道布置等多方面的考虑,最终确定了梁板体系结构。同时在此基础上,综合其他专业的设计进行调整:主楼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及核心筒体结构体系,与核心筒连接的框架梁采用宽扁梁(1000mm宽x550mm高),采用了预应力混凝土形式控制其挠度和裂缝。这种结构形式既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又节省了板的折算厚度(梁板式为180mm,厚板式为300mm)。
2.合理布置设备管道
标准层机电管线根据管道体积通常以风管为主,其次为电母线槽、水管等?;缱ㄒ堤岢龉芟叩拇笾伦呦蚣氨旮?,在深化阶段把主要管线的平面及标高汇总在平面中,以“次管让主管”、“小管让大管”的原则,针对空间瓶颈的节点给予重点考虑并解决问题??盏靼茨谕馇直鹕璞浞缌靠盏飨低?,办公区靠公共走道及外墙两侧分别设置两根尺寸800mmx320mm(含保温层及支架)的回风管,中间一根尺寸800mmx320mm(含保温层及支架)的新风管。由于空调机房的主风管需通往办公区,机房分设在核心筒的两端,并利用机房一侧的辅助房间分散风管数量,有效降低风管高度缩短管线长度。剖面设计中把空调机房靠走道一侧的框架梁局部做翻梁处理,提高了风管的布置高度。
立面设计
项目地处浦东新区,周围标新立异之作比比皆是,不同的建筑风格在此碰撞融合。基地北面、西面为已建写字楼,东侧隔福山路为已建酒店式公寓,南侧隔浦电路为竹园公园。主楼共25层楼面,建筑屋面高度99.7m,玻璃幕墙最高点120m,建筑体量采用简洁、规则的长方体。
主楼以突出玻璃的竖向金属肋条划分墙面,肋条在顶层收分增强仰视透视效果,从而在北面、西面及局部的东面、南面形成竖向线条为主的金属质感立面。建筑以高耸纯净的玻璃幕墙体量作为东南转角焦点,强化竖直体量,既映射周边建筑,又与金属质感形成强烈对比。向外挑出的玻璃面使建筑获得最大限度的景观面,既提升办公空间的品位和商业价值,又形成建筑对城市风景的迎合,明亮通透的玻璃体成为远近众人瞩目的地域标志。为强化视觉挺拔感,玻璃体直通底层,突出三层挑高大堂空间的敞亮和流动性,结合室外的广场绿化,在开放与封闭、自然与人文、公务与休闲之间营造一座沟通的桥梁,体现高尚品位和舒适宜人的特征。为强化福山路街景,塔楼东立面在金属质感和玻璃体的表面外增加第三个层次:艺术装饰玻璃面,在不影响室内视线的条件下,在幕墙内表面附加固定透光装饰膜,通过巨幅彩像活跃街道气氛。
三层高的裙楼布置在较为隐蔽的塔楼西侧,横向舒展的造型与上升的竖线条形成对比,尺度上也与相邻高层的基座呼应,体现富有传统意味的人行街道空间。大堂底层的北侧和西侧为商业功能,裙楼西北角底层架空,增加地面停车位,形成服务区。西南角裙楼向绿地伸出2层高的休息厅,将绿色引入室内,休息厅的屋顶是供露天休闲的观景平台。
关键词:自主学习理论 初中语文教学 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094-01
1 自主学习理论概述
自主学习实际上是让个体采用真正学习主体身份,主动开展有预见性的学习认识和实践活动,活动主体为学生,而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自主学习理论基础为“交往理论”与“建构主义”实施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哈马贝斯的“交往理论”指出,每一个学习个体是作为主体存在的,但其不将交往对方当成是客体。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知识并非是经由教师讲授来获取的,而是学习人员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经由别人帮助,经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活动才实现的建构知识意义的整个过程。上面两个理论为自主学习理论奠定基础。
2 明确自主学习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关系
自主学习理论就是将学生作为中心,在教学环境内,由教师充当指导者与组织者,切实利用好协作、情景以及对话等学习环境方面的要素来切实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精神,让学生充分实现对当前学到知识的进行意义上的建构。采用这一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学生成为知识层面上的主动建构人员;教师是整个活动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更是整个意义的促进与帮助者;初中语文教材内所提供的知识不再为教师传授的方法与手段,而是用来开展协作学习与会话交流,也就是学生能够去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方式去学习语文。
3 自主学习理论指导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具体措施
3.1 分析学生学习需要
首先,分析学生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学习者学习成绩现状和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让学习者明确其当前的水平和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习的形式来了解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及存在的一些学习困惑,并且让教师能发现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师将收集上的问题认真分析其原因,来确定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选定需要解决问题的路径。例如,在讲授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时,教师要让学生回想下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的区别,老舍先生为什么偏爱济南的冬天?教师这样问学生的话,学生自然就会出现学习上的困惑,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后,教师再向学生介绍济南冬天的景致到底如何,进而在解决学生困惑后还学习了有关写景方法,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优良品质。
3.2 启动学习策略,明确学习内容
首先,启动学习策略。学习策略一般来讲,包含三个方面: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与其它策略。学习策略是对学习者基本需要来展开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来确立学习策略。比如,讲解朱自清先生《春》时,学生对春天景致是非常熟悉的,如何能激励学生抓住春光、努力工作才是最主要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能从文中感受到这一高度,成为学习的重点。因此,就从常见春天美景入手,来搭设桥梁,让学生明确课文意蕴。其次,明确学习内容。而学习内容是为更好实现教学目标,是学生进行系统知识学习以及行为经验之和。在进行教学设计的程序内,学习内容包含学科知识以及策略性知识两大类别。例如,课文《春》中是表达了珍惜春光积极工作、奋进的理念,教师重点应该放在如何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上来,抓住当前的大好时光,刻苦努力,让学生和作者实现共鸣。所以,教师重点应该放在策略性知识方面,也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提炼文章深刻内涵。
3.3 设计教学过程
首先,选取自主学习策略。教学策略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采用的形式,是探讨教学顺序、建立教学活动安排,选用科学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方法,充分解决好教与学的基本问题,“自主性学习”教学是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从教学的组织、内容、指导以及帮助下让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基本活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将外部的教学目标逐渐转变为内部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新知识学习,推动学生经由自身学习来获得新知,进而内化知识,形成并不断发展自身学习能力。比如在讲解《范进中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丈人等分不同角色进行表演,让学生能体会到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毒害,以及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3.4 制定整体教学方案
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创建教学情境,并且能赋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能进行自主学习,开展自主探究,推动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提前进行安排,明确教学设计的重点,形成课堂教学教案。一般来说,包含以下几点:确立教学目标、准备好教具、明确教学设计理念、安排好教学过程。比如在文言文课文《期行》中,教学目标是:为人处事中应遵守诺言的基本道理,教学工具为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的理念:让学生能做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做个讲诚信的人,在整个教学中明确突出“守诺”这一主题。
3.5 做好教学设计评价工作
采用自主学习理论制定的教学设计,教师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加以试用,并且明确该方案运转的实用性与可行性,如果是教学设计存在某些缺陷的话,可再进行修订,目的是进一步提升教学设计质量,确保好的教学效能。一般来说,教师可以事先设计学生以及教师对教案的反馈信息,并且将学生学习实际情况与教师对该设计的反馈情况,加以综合性的分析与处理,进而发现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对教学设计加以修改与完善。
总之,在自主学习理论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应该采取分析学生学习需要、学习特征,启动学习策略,明确学习内容,做好教学设计评价工作等策略,从根本上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利用热压实现自然通风
空气在受热时变轻因而所受重力减小向上运动,在热空气向上运动的同时冷空气会对热空气移动的空间进行补充,就造成了空气的流动。在住宅建筑设计中也可以采用这种原理实现自然通风,当室内外温度有温差时,我们可以采用天井、烟囱、通风塔等设施为热空气的上升提供通道,从而促使室内外空气交换活动发生。这种利用热压实现住宅建筑自然通风也是比较常见的,比方说我国古代的徽派建筑,普遍都设有天井,其主要目的就是能够实现自然通风。
2、热压和风压共同作用实现自然通风
在实际的住宅建筑设计中,以上两种自然通风方式的使用是互相结合的,比方说在冬季外界空气比较寒冷的时候,住宅建筑一般会通过排风口实现室内外空气的交换,另外布局较大的住宅建筑,通常都会采用热压和风压共同作用来实现自然通风。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的时候,要避免风压和热压相互抵消而降低通风效率问题。
二、自然通风对住宅建筑室内环境的影响
1、自然通风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
住宅作为提供给人居住和生活的密闭空间,人60%-90%的时间都需要在其中度过,因此住宅的空气质量对于人的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实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可吸入颗粒悬浮物、二氧化碳、甲醛、苯、挥发性有机物等,这些污染因素不但会影响室内空气的质量,而且对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威胁。地球的大气环境由于其系统庞大,因此对各种空气污染物有很大的稀释作用,采用自然通风措施的住宅建筑,往往都会有更好的空气质量,这种好的空气质量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健康和快乐。美国ASHRAE62-1989R标准对于可接受的室内空气标准定义为:在空调房间内,绝大多数人没有对空气品质感到不满,空气中没有已知污染物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的浓度。而自然通风措施,正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达到标准的重要措施。随着我国住宅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住宅建筑行业却出现一些乱相,有很多得的建筑设计师只考虑到了住宅的居住属性和经济价值,忽视了自然通风的作用。这就导致住宅投入使用时产生空气质量不达标从而采用机械通风的方法,机械通风不仅会浪费能源,而且通风效果往往比不上自然通风措施。
2、自然通风对室内舒适度的影响
住宅舒适度包含空气舒适度、温度舒适度、环境舒适度几个方面,提高空气舒适度主要就是指提高空气质量,自然通风能够提高空气质量,并且增加室内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从而提高人的舒适性。住宅室内无论是制冷还是供暖,都需要有一定的冷热源,这些冷热源都有大小的局限性。温差会产生空气对流交换,虽然在室内小环境里也会有一定的温度交换,但这种交换往往是不彻底的,也就是说住宅室内的冷热源都会产生制冷供热的区域性,比方说在空调二米以内的范围里,空气温度更低;在供热设备的附近更暖和等。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室内的冷热不均,不仅会降低环境的舒适度,还可能会引起感冒等问题。如果我们采用一定的自然通风措施,就能更好的为环境提供舒适的温度。我们可以在使用空调或者供暖设备时利用自然通风手段加速室内空气的流动带动室内冷热空气的交替,从而减少由于制冷设备和供热设备的局限性产生的冷热分布不均现象。合理的自然通风措施不但能够增加室内舒适度,还能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通过统计表明,在夏季通风条件比较好的住宅小区中一般装空调或者空调使用的频率是很低的,也就是说在非特殊天气中,自然通风完全能够减少甚至取代空调的使用。
三、如何在住宅建筑设计中应用自然通风
1、住宅建筑的合理布局
我们在对住宅建筑进行布局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周围环境对住宅建筑的整体影响。比方说周围建筑会不会挡住风向,或者建筑主体在区域建筑环境的风动力学中处于什么位置。只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确定环境建筑对住宅建筑风力风向的影响,才能做好建筑布局工作,为自然通风创造有利条件。
2、建设朝向的选择
由于我国冷空气主要是从北向南移动,因此风一般都为南北向。为了组织好自然通风,应使房屋尽量靠近夏季主导风向,即偏东南或南。其实从夏季减少接收太阳辐射这个角度来说,南北向也是最合理的。
3、合理设计建筑间距
在对小区进行设计时,不能为了追求高建筑密度缩小建筑间距,因为在建筑物背风面和高层建筑下部迎风面都会形成涡流区,若另一幢房处在这个区域,则很难形成有效自然通风。因此首先要控制房屋间距,可采用错列式和自由式布局做到有较好的日照和通风。
4、房间开口和平面布置
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才能组织穿堂风。进风口与出风口错口一些,对流面积大些;开口大小宜为地板面积的15-25%,进风口宜比出风口大。另外在室内布局设计时尽量在风行进的过程中减少阻挡墙面的设计,从而得到更好的通风效果,另外主要用房应该安排在迎风面,另外还可以利用楼梯间等辅助空间增加开口面积。
5、利用环境组织通风
利用绿化,坡地,水景等可显著减低房屋周围空气温度,减少太阳辐射,对周围风场也可起到导流和阻挡的作用。同时绿植水景还有净化空气的作用,对绿化、坡地、水景的使用可以使室内与室外交换到质量更好的空气,从而增加人居住其中的舒适度。
数字动画技术是基于数字技术生成的动画艺术系统。数字动画的互动性以及特有的虚拟现实性使得动画成为一种典型的数字艺术形式。数字动画的创作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使得各个领域中展现了一片新的光彩。
1.现代化的设计方式
设计师的思维能够利用动画技术来加以呈现。例如,在大型的建筑项目设计中,首先就应该对建筑的功能进行平面设计,包括建筑的剖面以及立面等,再使用数字动画技术对建筑的内部、外部、视觉效果等进行设计,以实现建筑的构思。在动画制作的过程中,其实也就是设计者思维的一种实际体现,以直观的动画方式,方便于设计者创作和构思,这就建立了现代化的建筑方式。
2.良好的展示平台
数字动画技术直观的反映了建筑空间的整体效果,体现了建筑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对建筑中的各个功能设计联系加以明确,为设计师的设计提供了基础。通过数字动画技术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建立了灵活、方便的建筑设计以及平台。
3.现代化的营销模式的建立
在销售建筑的过程中,传统的销售是以制作大型建筑沙盘模型展示给客户看的,但是这种销售模式的成本较高,而且占据的空间也很大。相比之下,建筑动画可以真实的模拟建筑环境,从动画中体会到建筑的空间环境,推动客户快速做出决定。建筑动画其实也是一种广告的形式,能够以电视和网络的形式进行宣传。数字动画技术尽管通过3Dstudio软件完成以上功能,但是还应该掌握其关键技术:第一,在三维动画建模时,有的物体的形状较为特色,需要钻孔、削边等处理,这样就要对这些物体进行粘贴和做交集运算。因为使用的CAD软件中是由点组成线和线组成面的,在运算交集时,就会可能出现切割失败等问题。因此,在建模时就要特别重视刀子和切割物体的位置。第二,材质的制作和选择。3DS给予了丰富的材质库,不过在具体的配色中还要对一些具体的颜色进行额外的制作。在选择材质时,要从物体的透明性上来选择,不然就会导致着色后会看得清楚里面物体的轮廓,影响效果。第三,动画的编辑。对于已经生成的动画片,应该把动画分解成一张张的图片,在图像处理软件中对这些图片进行编辑和修改。反之,也可以把图片合成动画片段。第四,画中画的实现:为了实现动画中的一些动作,就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可以在同一个屏幕上显示多个画面。例如,在设置场面时使用投影机再配合文字说明把动画投影到模建筑模型表面,实现画中画的效果。
二、数字动画对建筑设计的意义
实现建筑动画是数字动画技术的一个表现方向,即建筑三维动画。通过使用动画虚拟数码技术结合电影的方式,根据房地产的建筑、园林等设计图纸把建筑的外观和室内的结构等今后建成的场景提前展示给人们看,拓宽了人们的事业,而且能提前享受美好的家园生活。通过数字动画技术实现建筑设计的动画化,以全方位的镜头观察,逼真的展现了建筑整体的形象,能够拍到相机所不能拍到的镜头,把设计者的思想和艺术形象展现出来。建筑设计中利用动画技术时可视化的建筑设计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通过建筑物动画,在其设计的最初阶段就能够通过可视和动态的方式来展示建筑物的地理环境、外貌、附属设施等,让人们提前感受这美妙的情境。因此,数字动画技术也已经成为了建筑设计方案的效果展示、投标以及论证的有力工具,在建设设计业、房地产等利于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而由数字动画技术制作的建筑物三维动画画面,压缩比高,能够以真彩色和大幅面细腻的展现出建筑物的造型和内部效果、材料质感、光照环境等等。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市场类型是多种多样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上的各种局面越来越丰富多彩。建筑设计市场作为一个持续发展且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的地产市场,凭借着其高含量的技术不断增值。传统的建筑设计通常都是通过平面和静态效果图展现的。而数字动画技术的应用则使得建筑设计以三维图动画的形态立体和动态的表现了建筑设计。同平面设计相比,建筑动画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不仅仅是基于平面设计法则,更多的是依据艺术的规律拓展了更广阔的表现天地。建筑动画能够从多个角度反映设计师的设计理念,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建筑动画艺术氛围中实现观众和设计者的心灵上的共鸣。对于那么还没有实现甚至是没有准备的项目,客户能够提前领略到精彩实施后的结果。当今,通过多媒体传播的数字时代,数字动画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效果是平面建筑设计无法比拟的。作为一个新兴的艺术技术,数字动画技术对建筑设计市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数字动画技术建筑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1.制作模型建筑
一般使用AutoCAD来制作建筑模型,首先要把不同的图层进行分离,然后绘制建筑的平面文件,再把结果导入到3DSMAX的软件中去,在经过挤压以及放样等处理后建立建筑的三维模型,最后进行整合成为完整的场景。在模型的制作过程中还要对灯光加以布置,灯光的布置要能够使得亮度均匀,而且要去除阴影,去掉动态的光线反射,减少环境因素对于建筑的影响,以提供清晰明亮的建筑整体效果。
2.动画设置
在完成建筑的模型的制作后,就可以到动画模型的制作中。在不同的关键帧中使用变形、位移等工具实现爬模模型的建立。单个建筑模型的动画制作要规范,要和实际的施工情况相符合,而且多个模型动画要保持位置准确,根据先后顺序排列。在摄像机动画制作之前,应该先了解摄像机体现的重点,提前设计好摄像机的路线、镜头的拉伸和移动等等,表现动画的主题。在制作摄像机动画时,切不可出现抖动和镜头中断的现象,要进行自然地过渡。图四是某建筑动画的静帧效果图。
3.动画输出
在建筑动画设计中的输出动画阶段其实际就是摄像机拍摄的视图进行渲染的过程。建筑的最终效果图是展现建筑成果的方式,同虚拟现实技术相比,渲染技术的更为的精细,而且还能够对建筑的最终结果进行再现,更具有真实感。在渲染前要对建设好的模型进行环境的温完善和布置,调整相关的参数,实现渲染的最佳效果。对于建筑动画的输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光源:在建筑动画设计的光源问题上要根据不同的场景以及建筑的角度选择不同角度的光源,并且对光源的位置加以调整,以达到光源位置的最佳设置。
材质:在选择建筑的材质时可通过设置坐标的方法,对建筑环境的光源、透明度、折射等的参数加以设置,给予建筑材质纹理。在这个过程中,设置的材质也可以利用修改工具进行后期的修改或者调整。
视点和相机:在数字动画设计和渲染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展示的效果,利于设计师进行修改以及相关人员的观察,在制作和渲染动画的过程中,可设置动画的观察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在最佳的地点设置视点,提出要渲染的建筑主体,通过关注环境场景和整体的效果来为最后的动画效果典型构图基础。
配景:完成建筑的渲染图后,要加入一些配景,诸如人、车辆以及标志牌等等,以更好的达到逼真的效果。数字动画技术软件中的配景图片可以根据实际的比例进行缩放,插入到渲染图中去,实现仿真效果。
四、结论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性;文化因子;表达
年限比较长的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其可以反映出当地的历史文化,还可以体现出当地的风土民情。建筑有时像一面镜子,去可以反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在我国一些古建筑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这些建筑的结构与外形可以看出设计师独具匠心的设计理念。建筑是地域文明的象征,随着现代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遭到了拆除,其被一些风格雷同的现代建筑所取代,这对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建筑应该具有当地的特色,这样也可以增加辨识度,否则会引起人们的审美疲劳。
1 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因子的概念
建筑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也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建筑设计具有多样性与丰富性,其可以体现当地的风土文化,也可以体现出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与水文环境,还要结合当地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行为,优秀的建筑设计方案,体现了设计师的聪明才干,其具有创新的意识,这样才能避免出现设计雷同的现象。将地域文化因子引入到建筑设计中,可以体现出建筑的地域特色,也可以充分的展示出设计师才能,建筑是人类脑力与体力结合的成果,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建筑的地域特色,使其更具辨识度,而且外形特异的建筑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其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景观。
建筑还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受到当地居民思想、心理、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建筑可以体现出更多的地域文化因子,设计师根据人们的需求可以设计出具有特殊功能的建筑,从而满足人们对其特殊的要求。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其的推动建筑不断发展与演进的动力。建筑内涵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性,这些特征是动态的、是发展的,用建筑的方式来展现地域文化的风采,这不仅对建筑,也是对地域文化的一次生动而又形象的完美诠释。
2 建筑设计中增加地域文化因子的作用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的结构与类型越来越多,施工难度也越来越大,随着人们审美的提高,建筑设计的类型也越来越偏重于现代化的风格。在有的地区,由于经济比较落后,在城市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一味的模仿发达城市的规划方案,忽视了自身地域的特色,使得我国建筑趋同现象较为严重。建筑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有一定关系,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创新的理念,引进先进的设计技术,还要多引入当地的地域文化因子,设计出具有特色的建筑方案。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建筑风格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引用了大量国外的文化与建筑风格,虽然城市的形象得到了提升,出现了焕然一新的面貌,但是却缺少了我国民族的特色,当地的地域文化受到了压制,建筑雷同的现象非常严重。
在建筑设计中加入地域文化因素,可以更好的发扬与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还可以增加建筑的特色与个性,使外地游客更了解当地的地理信息与历史进程。地域文化是建筑设计的精髓与灵魂,具有特色的建筑也是当地文化的标志,可以成为一大旅游景点,有的年限比较长的古老建筑已经标记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是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大国,56个民族里个个都拥有着自己独特、深厚的文化,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就是一个完美的举措,优秀的建筑可以代表一个地域的精神面貌、文化内涵,将不同的地域风格,不同的历史传统,不同的民族背景用建筑设计者的大画笔可以体现的淋漓尽致。建筑设计师要?;じ鞯胤降奈幕挪杓埔孟愿鲂?,突出特点,让宝贵的地域文化依附建筑世代传承。
3 地域文化因子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措施
3.1 找准切入点
关于地域文化建筑的切入点,顾名思义,就是要注重地域与文化。中国的文化历史源远而流长,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方造就不同的建筑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美的概念要求越来越高,处于全球一体化经济的今天,国外现代建筑的各种理论思潮、流派如洪水般的涌入,建筑设计主题也是空前的活跃。那么,如何找准地域文化建筑的切入点,如何继承并且汲取先进建筑文化的精华而又不失对原有文化的保留,这是每一个建筑设计师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3.2 突出重点、表达准确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的表达,不是对躯壳的塑造,而是注重感情的抒发。建筑设计者在对地域文化建筑的创作过程中,要将人们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风俗、心理需求、思维模式等因子融入到建筑构造中去,同时,对地理环境、民族风情、经济基础等方面也要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注意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从根本上、深层次找到建筑灵感,从而创建新的思路。地域文化建筑的特点就是民族、民间特色性,过于注重表面形式而忽略建筑内涵和地域文化的设计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建筑设计师不能随波逐流,不要只会复制和粘贴,民间文化是一切艺术之根本,每个地区和每个民族都要形象化、现实化的表现建筑艺术,创造出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反映地域特色的建筑。
3.3 总结经验,选学得当
建筑设计者就像一位优秀的裁缝和艺术家,可以将人们所想、所看、所表达的用形状建筑体现出来。所以,每一件有关地域文化的建筑作品都要细细斟酌、尽善尽美,要充分考虑与环境的相融合,尊重当地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灵活地运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应当地的文化特征,总结以往建筑经验,搜集民间特色信息,使得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得以充分释放与发扬。
结束语
在建筑设计中加入地域文化因子,可以起到传承与发扬当地文化的作用。建筑设计的质量与设计师的素质与水平有很大关系,建筑的构思来源于生活,设计师需要结合当地的地理信息、气候条件以及当地居民的需求进行综合设计,地域文化是建筑设计的核心与基础,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单位引进了大量外国先进的理念,在应用的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要注意弘扬我国的历史文化,使建筑体现出地域特色,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我国建筑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解运利.论传统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与借鉴[J].才智,2011(09).
认为,需要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这是一种内在规定性,即人的需要是使人成为人的根本。麦克罗指出:“社会福利可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回应人类需要”①,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保障的本质就是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从发展历程来看,社会保障常被作为一种配套工具,或者使社会保障泛政治化,成为政党竞争中争取选民的工具,政治选票属性明显;或者使社会保障服务于政治格局与社会稳定,成为调节阶层矛盾的工具;或者使社会保障服务于经济体制及环境,成为一种配套的经济举措。但实践证明,“目标模糊”的社会保障无法获得持续、良性的发展。西方国家的福利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治集团把社会保障作为获取选票的手段,罔顾社会保障发展水平应该同国家财政实力相适应的制度设计原则。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初衷,是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需要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表现,②因为人的生命处于运动状态,人的需要总是处在“旧的需要被满足又不断产生新的需要”的这样一个进程之中,所以人的需要既是发展变化的,又是因人而异的,呈现出多样性与差异性。社会保障制度要满足人类需要,就要承认人类需要的多样性、差异性,并通过制度予以回应,“一视同仁”的制度不但浪费资源,而且使一部分群体的福利因缺乏相应的特殊满足物而被削减了。从形式上看,当下中国残疾人既享有一般性的社会保障,又享有特殊性的社会保障,前者将残疾人视为“普通”人,有着和健全人相同的需要,在权利与义务方面都是一视同仁,没有例外,如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后者根据残疾人的特殊需要,为其开设“绿色通道”,制定特殊的保障政策。但是从制度本身及其运行效果来看,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中已有的“特殊”社会保障项目“浮于形式”,普遍性有余而特殊性不足,残疾人的特殊需要得不到相应的满足物供给。第一,特殊社会保障水平难以弥补残疾人群同健全人群之间的实际经济差距。以吉林省的低保标准为例,吉林省规定,对于低保家庭中的严重残疾成员,月补助标准可在原享受标准基础之上提高30—50%。③吉林省松原市2011年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8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542元。
以此推算,松原市城市低保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月均补助标准,比城市健全人高84—140元;农村低保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月均补助标准,比农村健全人高38.5—64.25元。但松原市残疾人的个人消费支出超出个人收入的5.6倍,⑤显然,如此大的差距不是补贴几十元钱就可以缓解的,重度残疾人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第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之间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待遇差距过大。经济发达地区残疾人特殊社会保障实施普遍好于经济落后地区,残疾人享受的特殊社会保障待遇,因为居住地域的不同而产生巨大差别,使残疾人群体内部也形成了分层。以政府对残疾人的扶贫投入为例,2012年河北省残疾人扶贫资金省级财政投入仅为3万元,贵州省、黑龙江省为40.4万元,江苏省为540万元,北京市为1000万元以上,浙江省达到了2000万元以上。浙江省残疾人扶贫省级财政投入是河北省的944倍,巨大的地区差距可见一斑。第三,特殊社会保障政策落实的效力弱,一些能够给残疾人带来福音的政策在实践中往往大打折扣。比如按比例就业政策很难落实,“挂靠”现象比比皆是,残疾人实际就业率很低,收入水平和人格尊严很难保证。第四,特殊社会保障失灵。广大残疾人尤其是农村残疾人、欠发达地区的残疾人、精神残疾人,虽然有医疗、就业等方面的特殊社会保障项目跟进,但很多人往往因为贫穷无力承担个人应该承担的部分费用而放弃治疗,特殊社会保障制度形同虚设,残疾人已享有的特殊社会保障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难以摆脱贫困与疾病的困扰。综上,当前中国残疾人基本还是依靠普惠性的社会保障维持生活,在制度中缺乏特殊性关照,残疾人的特殊需要难以得到有效、及时回应,从而造成供需错位,尽管政府在不断加大残疾人社会保障的资源投入,但残疾人的福祉并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破解这种错位现象,对于解决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供需错位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二、新自由主义主张对弱势群体施行特殊性社会保障
自罗尔斯开始,自由主义被划分为旧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罗尔斯的理论,将自由主义的天平,在“自由”与“平等”之间向后者作了倾斜。旧自由主义注重自由,新自由主义强调自由基础上的平等,二者关注的焦点,在于如何建构能够?;ぬ厥馊禾逵绕涫谴υ谏缁岬撞愕娜跏迫禾宓闹贫纫允迪止秸?。新自由主义的三位代表人物罗尔斯、德沃金、金里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平等观,其中罗尔斯的“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德沃金的“作为平等的人受到对待的权利”,以及金里卡“少数群体差别权利”的平等思想等,均体现了对于弱势群体、社会底层群体的关切,并提出了特殊群体要求特殊对待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
1.罗尔斯:民主的平等与差别原则的借鉴意义罗尔斯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正义理论,质疑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中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的平等观念———“自然的自由”和“自由的平等”,认为“自然的自由”仅仅表明所有人都可以参与纯粹市场经济下的自由竞争,忽视了天赋、资质、资源、家庭出身等偶然因素对社会成员自由竞争的影响;认为“自由的平等”只强调具有相似动机、禀赋的人应有大致平等的教育和成就,忽略了人们的不同动机、禀赋、志向对平等的影响,其实质仍然是只承认在不同能力和资源背景的“自然分配”条件下所产生的不平等。罗尔斯在对“自然的自由”和“自由的平等”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平等主张———“民主的平等”,力图解决形式平等问题,即“要求法律和制度方面的管理平等地(即以同样的方式)适用于那些属于由它们规定的阶层的人们”①,也力图解决实质平等问题,即采用不同的对待方式,给境况较差者以特殊的对待和额外的照顾,最大限度地实现平等(这一原则又被称为“差别原则”)。罗尔斯认为社会中最需要帮助的是那些社会底层,也就是拥有最少权利、处于最低地位的“最少受惠者”,正义的制度就应该通过各项社会政策改善这些“最少受惠者”的处境。罗尔斯追求的是实质而全面的平等,即无论是社会因素造成的不平等,还是自然分配因素造成的不平等,都应该得到解决,除非这种不平等有利于最少受惠者,也就是“所有的社会基本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及自尊的基础———都应被平等地分配,除非对一些或所有社会基本善的一种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②。罗尔斯将其目光坚定地投向了社会底层群体,他的平等观表达了对广大底层社会成员的深切同情,并通过“民主的平等”和“差别原则”,为社会中的弱者获得特殊保障提供理论上的巨大支持。依据罗尔斯的平等观,残疾人作为不折不扣的社会底层群体和弱势群体,首先应该同健全人一样拥有平等的权利,享有相应的普惠福利,其次面对无法绕开的社会不平等,也要保证残疾人等“最少受惠者”获得最大利益,这就需要通过额外的、特殊的制度去提供残疾人的特殊需要满足物。在罗尔斯的“差别原则”及平等思想的启示下,笔者认为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制度建设也必须考虑到残疾人同健全人之间的差异,以不同的对待方式回应残疾人的特殊需要。
2.德沃金:作为平等的人受到对待的权利罗尔斯的《正义论》出版后引起强大反响,而追随罗尔斯并将平等价值的重要性推向制高点的就是德沃金。在德沃金看来,“平等的关切是政治正当性的一个前提”①,他的平等观的阐述基于两种权利,一是“受到平等对待的权利”,二是“作为平等的人受到对待的权利”。相比之下,德沃金更加强调后一种权利。德沃金认为,每个处于社会底层的人都应该同其他人一样享有分享利益和机会的权利;在利益和机会分配的政治决定中,所有人都应该获得同样的关心和尊重。作为平等的人受到平等对待,有时要求同等待遇,比如政治上的投票权;有时却要求差别待遇,比如,家庭中有两个生病的孩子,一个病情很重,一个较轻,按照“受平等对待的权利”要求,两个孩子应该平均得到仅剩的药品,但这种形式上的平等最终会导致病重孩子的生命受到威胁,而按照“作为平等人受到对待的权利”要求,病重孩子应该获得更多的药品,这样才是平等的。德沃金认为,鉴于人与人之间存在原始能力、出身、技能的差异,又有着不同的运气,市场竞争中必然会出现弱者无法拥有平等机会的问题,所以政府必须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如少数族裔、老弱病残等)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尊重,以期达到实质上的平等。如上所述,罗尔斯主张根据民主的平等和差别原则,通过一系列社会政策去消除这些不平等因素,最终获得结果上的平等。而德沃金则认为罗尔斯忽略了个人主观因素对于自身困境的影响,认为将所有导致个人弱势的原因全部归咎于社会是不恰当的,所以他主张社会分配结构应该“敏于选择”而“钝于禀赋”,对于社会成员个人造成的后果,就应该由他个人来承担相应的责任。德沃金的理论告诉我们,残疾人同健全人一样,一方面应该获得平等的尊重与权利,另一方面应该采用不同于其他人的保障,向残疾人提供更优厚的待遇。与此同时还要严格区分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的界限,社会福利的分配不能简单地看谁弱势,还要看他为什么弱势,是自身因素还是社会因素导致其弱势,对于因个人原因导致的“弱势”,应该由个人承担主要责任。
3.金里卡:少数群体的差别权利加拿大政治哲学家威尔•金里卡以一种包容社群主义和文化多元主义的独特的少数族群权利理论著称,是继罗尔斯、德沃金之后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家之一。如果说罗尔斯、德沃金平等观的具体内容为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改进提供了理论基础,那么金里卡的平等观则是在内容和逻辑证成过程两方面,对残疾人特殊社会保障制度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支撑。金里卡所谓的“少数族群一般包括移民、少数民族、土著、在一国内居少数的种族群体及种族—宗教群体(ethno-religiousgroups)”②。金里卡在其少数族群理论里反复提到妇女、穷人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表明他所指称的“少数族群”实际上还包括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他捍卫少数族群的差别权利,认为在不平等的条件下,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与主导群体竞争是不公平的,“如果不解决就会变成一种严重的不公”③。他认为,对少数族群差异化权利的认可并不是在制造不平等,反而是为了促进事实上的平等,是扩大自由的主体范围。关于少数族群特殊权利的证成,金里卡认为应该有三种形式的特别权利:自治权利、多族类权利、特别代表权利。前两种权利适用于少数族群,第三种权利同时适用于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在西方民族国家的政治决策过程中,弱势群体的代表不足是一个普遍现象,因而政治决策过程不可能反映居民的差异性,缺乏代表性。对此,金里卡认为应该在立法机构中把一定数量的席位保留给弱势群体或边缘群体,以便在一个少数族群没有特别代表权的社会中设立特别代表权,表达政治“肯定行动”。金里卡对于残疾人社会保障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少数族群不仅应该享有一般公民的普遍权利,还应该享有能满足其特殊需要的特殊权利的观点。他所提出的“少数族群差别权利”的逻辑证成路径,对建立残疾人特殊社会保障制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残疾人社会保障应关注特殊性与差异性
正如布朗所说,“一匹精心喂养、训练有素的纯种马和一匹饿得要死、未经训练的驽马之间的比赛根本不能称之为比赛”①。特殊人群有着特殊需要,这是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我们必须承认不同群体间的差异需要,承认特殊人群需要一些额外的特殊满足物才能应付额外的威胁,在制定具体政策时有区别地对待。罗尔斯的“差别原则”、德沃金“作为平等的人受到对待的权利”、金里卡关于少数族群差异性权利的证成,都是看到了一视同仁的对待方式不利于弱势群体改变不利处境,必须通过差别化的制度方式弥补弱势群体的不足,满足其特殊需要,才能使弱势群体摆脱困境。借鉴金里卡对少数族群差异权利的逻辑证成路径以及罗尔斯、德沃金两位大师的平等观,本文认为建立残疾人特殊社会保障制度是十分必要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满足残疾人的特殊需要来改变他们的不利处境,促进社会公平。多数国家都有针对残疾人的专项政策,为残疾人的日常生活扫除障碍,使他们同健全人一样享受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美国“用法律为残疾人铺平了生活道路”,为保证有关残疾人权益的法律能够顺利实施,还设立多个政府部门,以接受残疾人的申诉,解决残疾人提出的问题。瑞典的残疾人除了同其他公民一样享受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外,还可以获得特别社会保障,包括残疾补贴、车辆补贴以及护理补贴、帮助补贴,重度残疾人还可以聘用私人助理,其费用由政府全部支付,大大改善了残疾人的生活,提升了残疾人的福祉??梢运?,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实行了残疾人特殊社会保障政策,以解决残疾人的特殊需要和特殊困难,实现残疾人与正常人的平等。这种为残疾人设立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意味着对残疾人特殊需要的承认,差别对待的目的是达到事实上的平等,改善残疾人的处境。
对残疾人实行特殊社会保障的理由是极为充分的。从残疾人致残根源上看,非选择性的社会因素致残者居多,个人因素致残者较少。也就是说,社会因素是致残的基本根源。因此,社会对残疾人实行特殊社会保障天经地义。当然,残疾以及残疾后个人的境遇并非是完全非选择性的,致残因素中也存在个人责任,比如2012年苏州一位女士为了向丈夫表决心不再热衷网购而剁下自己左大拇指,但这种个案极少,并不能成为反对为残疾人提供特殊性保障的理由。此外,在残疾发生以后,每个人对待残疾的态度和未来生活的勇气,也因个人信念的不同而有区别。但严格来说,这种情况并不能被视为残疾人个人的完全责任,因为从根源上讲,也有一部分社会因素的影响,正如一句名言所说:“没有残疾的个人,只有残疾的社会”,社会如果能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扫清残疾人的生活障碍,那么自暴自弃者也会减少。总之,残疾人的不利处境从根源上来看是“非选择性”的居多,社会因素对于残疾人不利处境影响极大。应该说,对残疾人实行特殊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如何完善当下我国残疾人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笔者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界定残疾人支援制度的范畴。不能用一般性掩盖特殊性,否则会带来结果上的不平等;也不能用特殊性掩盖一般性,否则会造成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碎片化”。应该在强调一般性的同时注重特殊性,在强调特殊性的同时不忘一般性。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最优的制度选择。残疾人支援制度的建立,要保证一般性社会保障项目能够覆盖全体残疾人,通过立法和监督等手段,保证残疾人特殊社会保障的重要经济来源———企业履行缴纳残疾人社会保险金的责任,夯实建立残疾人特殊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要通过制度补贴保障残疾人有经济条件被纳入社会保险范围之内,在保证残疾人享受一般性社会保障的条件下,能够在生活、就业、医疗、康复、教育等方面享受专项保障,以满足其特殊需要。要在强调普适性的一般性社会保障的同时,强调特殊性的专项社会保障,贯彻“相同的平等对待,不相同的不平等对待”的平等理念,有效控制制度成本,满足不同群体的基本需要。
第二,坚持“自下而上”的原则,做好实地调研工作。健全人以自身的体验和角度去“想象”、“推测”残疾人的特殊需要,往往无法获取与残疾人生存状况有关的有效信息,甚至会发生错误的解读,造成制度的偏离。只有通过详细的调研走访,全面、系统地了解残疾人的日常生活和实际需要,才有可能制定出贴近残疾人的特殊社会保障政策。因此,广泛开展基层残疾人生存状态与社会保障制度供给方面的调研,是建立残疾人特殊社会保障的前提。
第三,坚持“民主化原则”,在制度制定过程中采取残疾人听证制度。金里卡在其少数族群理论中就曾提出要在立法机构中把一定数量的席位保留给弱势群体或边缘群体的成员,他认为,这种措施可以满足在一个“没有特别代表权的社会设立特别代表权”,是一种政治“肯定行动”。制定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政策,必须吸收残疾人及其家属代表参加听证,贯彻民主参政议政原则,听取残疾人的心声,集思广益,以有效避免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经验证明,由于残疾人对相关政策的自我体验,与健全人对他们的想象存在一定距离,听取和采纳残疾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会使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更加契合残疾人的实际需要。此外,还需实施一些配套措施,比如在中央与地方两级政府建立残疾人专项资金,并将其纳入政府财政预算;通过具体的制度确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建立“中央调节基金”,对特别贫困地区予以倾斜补贴;夯实残疾人支援制度的经济基础;完善残疾人支援制度的组织队伍建设,尤其注重基层组织建设;在国家公务员招募中增设残疾人专员一职,以吸引高校社会工作、社会保障、护理等相关专业的人才加入残疾人工作组织队伍中去;对残疾人专员开展专业培训,以增强其专业性;加强制度监管力度,实行“问责制”,将残疾人特殊社会保障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人员的考核中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