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9:06: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景观设计思考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空间景观;景观设计;园林景观;空间分隔
Abstract: in the limited land space, through the reasonable space space, such as design skill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patial landscape, this is landscape designer in the future landscape design of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direction, this article to combine product surplus living area environment desig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effectively design space landscape, to meet the future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train.
Keywords: space landscape;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e; Space space
中图分类号:TU9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从目前房地产发展的情况来看,随着土地的进一步加剧紧缺,加上房价高企,尤其是在较多大城市房地产发展中产生一种趋势,就是主要以小型楼盘为主。房地产的这种变化趋势无疑给景观设计师带来了更大难度,其要求设计师如何在有限的土地空间上通过采取分隔等手法来实现空间的拓宽多变。显然在有限空间基础上充分发挥景观特色,就必须采取合理的布局来丰富空间,这是值得探讨的设计问题。本文将结合实例来对于空间景观的构思进行深入分析。
2. 项目概况
本项目为寓品盈居园林设计,园林面积约2300平方米,其中游泳池占了530平方米,四米的消防车道也占去了不少空间,整个小区园林可设计的空间变得非常局限,再加上整个园林建于地下车库顶板之上,荷载问题也是重点考虑的因素,因此最终可设计的花园空间很小,在如此细的空间设计出精致丰富多变的空间需要设计师花很多心思,这也是本小区园林设计的一个重点考虑问题。
3. 空间景观的设计手法
空间设计是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小区园林景观空间设计要从实际出发,针对本住宅小区土地空间有限居住小区景观特点,为了有效地凸显出小区园林景观的多变性以及丰富空间,根据小区空间原有状态,采用多种空间组织手法,充分利用空间扩大绿化面积,尽量满足小区居民的各种需要,提高小区居民的人居环境。通过结合实践,笔者分析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可适宜采取以下设计手法来丰富园林景观空间。
3.1景观空间的分割设计
居住小区园林景观同居民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更具有功能性和实用性。为了丰富小区园林景观空间的组织首先通过采取分割与渗透的手法。进行景观空间的分割设计要满足居民在绿地中活动时的感受和需求。当人处于静止状态时,空间中封闭部分给人以隐蔽、宁静、安全的感受便于休憩;而对于开敞部分能增加人们交往的生活气息。当人在流动时,分割的空间可起到抑制视线的作用。通过空间分割可创造人所需的空间尺度,丰富视觉景观,形成远、中、近多层次的空间深度,获得园中园、景中景的效果。用墙体、绿篱和攀缘植物分割,
本项目中采取花架以及景墙来分割,能有效地拓宽空间,将有限的距离拉大,同时配以树丛能增加空间层次。同时在本花园中的花架设计能使空间隔而不断,但值得注意的是要注意花架的尺度问题,花架设计过于粗壮则有堵塞感,过于纤细则反而起不到分割作用。
另外针对本项目平面空间非常有限,需要开拓立体空间,竖向空间产生视线的延伸主入口部分。为此本项目设计三面高低错落弧形的造型水景墙,增强视觉的可延性,饰面用不同灰调的花岗石做细腻的变化,以石材表面处理的不同,色泽不同,厚度不用,以及相近的模数,营造出低调且多变艺术墙,景墙的周边配合绿色的植物,充满生气。
3.2空间渗透设计
花园景观空间的渗透与分割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渗透的分割将使得空间令人感到局促和压抑,但通过景观空间的渗透可有效地向相邻空间的扩展、延伸,产生层次变化。空间渗透手法主要是通过采取采取景墙设置分割物时,可利用花架等相互渗透。本小区就是巧用花架的设计,不但可分割空间,还能使两侧的景物互为因借,彼此衬托。花架在这里作为中景,使空间具有远、中、近3个层次,产生空间延伸的效果,是利用“分、隔、挡、通”的园林艺术手法,挖掘住宅楼区土地潜力,以有效地扩大绿化面积,弥补绿化用地的不足的一种绿化形式。通过采取花架等设计打破了楼群“一字形”、“行列式”呆板布局,形成了幢幢有院、院院有景,景景相连的舒适、整洁、美丽、幽雅的生活空间,改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 同时设计在休息平台上的休闲亭充满现代气息,钢材、木材、混凝土、花岗石融合在一起,与景墙形成呼应,构成和谐比例,从每个角落观看都具有不同的风景,强化步移景换的感受,提升了环境的品质。
另外为了进一步增加小区花园空间的渗透效果,整个花园的绿化主要以高低错落的花基为主,花基的饰面和景墙的材质采用同一个元素灰色基调,以不同的石材切割和表面处理作出无限的变化,使整个园林充满细腻感。立面采用灰色的基调,地面则应用了温暖的色调,以红色,橘色,黄色组合成亲切的地面色块。
3.3水景设计
水景是小区花园景观空间得到丰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充分利用水景可有效地丰富的景观空间。更高的层次还表现在对空间的建构,通过水景表现空间的本质。鉴于此,在居住区景观空间设计中,应重点考虑到水景的灵活设计元素。通过水景在其中可以组织景观序列、限定空间布局、联系空间层次。
在本小区景观空间设计上,通过采用水景对视线的引导作用,以联系空间层次,展开空间序列。设计时充分利用水景墙中水的流动性和引导性,发挥水体对人的视觉美化作用,更能强化视觉的复杂变化的特点。通过采用水景墙的人工喷泉的流动性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联系和引导居住区景观空间层次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采用水景墙的水体来引导景观,能使各个空间层次和院落组团相互贯通, 形成连续的景观序列。同时要结合景观中的节点处理, 强化景观空间的可识别性。水体是活跃而又亲和的景观元素, 人本身又具有亲水的天生, 所以利用水体来引导景观空间可以避免生硬、牵强的感觉。水的流动会使人产生某种心理的期待, 顺着水流行进, 观看到不同的水景形态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种期待感, 于是人们在美的享受中自然地从一个空间层次进入下一空间层次。
4. 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思考
通过对本小区园林空间景观设计实例以及笔者对园林空间设计的思考,笔者认为要实现园林景观在空间上变化万千,这已经与传统小区环境景观产生了变化,这是未来园林设计发展的新理念。结合笔者实践以及思考,对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凸显性质作了分析:
(1)景观空间设计的渗透性。针对目前房地产土地空间的逐渐有限性,加强小区花园的渗透性是未来园林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要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首先要强调住宅区环境资源的均好和共享。在规划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适当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能均匀享受到。其次,要强化围合功能强、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安全安静的院落空间,达到归属领域良好的效果,从而创造温馨、朴素、详和的居家环境。
(2)景观设计适宜强调文化性。崇尚历史、崇尚文化是近来居住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开发商和设计师开始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而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住宅区的规划和策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和文化的延续性。
(3)景观设计适宜强调艺术性。在过去的景观设计来看,住宅区的设计与建设时盛行过欧陆风情式的环境景观。同时居民开始更加关注生活区周边环境的舒适性。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是住宅区景观设计的又一趋势。
5. 结语
过上述园林设计手法分析可知,空间设计是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小区园林景观空间设计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小区空间原有状态通过采用多种空间组织手法来丰富景观空间。对景观设计着眼于如何创造和优化空间,将有限的场地规划出尽可能多样的空间,给使用者视觉上、心理上丰富的感受,通过花园空间实现了从一个完全未充分利用的空间到住宅居住空间的完全拓展。
参考文献:
[1] 林涛,张景祯.浅谈现代住宅小区景观空间园林设计[J].科技传播,2011,28(09):118~119.
[2] 赵海燕,赵军,闻玉辉.浅谈园林景观空间设计重点[J].价值工程,2011,27(01):31~33.
关键字:精神需求;建筑景观设计;思考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居住水平和环境,我国大部分城市都进行了才城市规划,将城市建筑和城市景观进行有机的统一,把人文精神和建筑景观设计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还可以打造自然和谐的现代建筑。
1建筑景观设计
1.1 建筑景观设计的概念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不断的进步发展产生了建筑景观这个词,它包含了自然、社会、文化、艺术、科学以及现代科技的人文学科。狭义的意思地具体到某个地域及建筑本身环境的规划设计,是具有空间和时间双重性的创造活动。广义地说从古至今人们有意识的改造所居住环境的活动都是设计。
一个国家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景观,它是以改善人们生活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进行设计的目的。人文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性,充分肯定人的精神和行为,遵从和维护人的基本价值。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景观设计,应通过其空间、形体、色彩体现出一种高尚的人文价值和精神的创造,正是这种价值和精神才是优秀建筑景观设计的真正魅力所在。
1.2建筑景观设计的功能
在人与环境的相互接触实现了建筑景观的功能,启发和约束对人们的意识行为。因此,建筑景观设计是人类的精神产物,强调的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在设计时应当按照人类的精神需求去设计。同时建筑景观设计不能脱离人们的生活而独立存在。按照各种空间构建和组合,结合设计师对空间背景的认知完成建筑功能的实现。建筑景观设计必须符合实地要求,必须是合理且行之有效的。
1.3 建筑景观的作用
现代城市建筑景观一般具有一定的隐喻作用和历史符号的作用,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载体。比如.故宫就是我们对明清社会精神寄托的载体,是那个时代的符号。它都不仅是建筑景观那么简单,它代表着朝廷.代表着天子,代表着国家,代表着天地。
在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创造出了大量新的文化意境.则需要更多的建筑景观去承载,一个建筑景观设计的新时代即将到来。
2 如何创造适宜的建筑景观
2.1建筑景观应遵循的原则
作为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在进设计和改造建筑景观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是自然的法则,这是建筑景观设计中的首要原则。主要是把握与改造建筑景观的选址、场地及地貌、地形的各方面的特点。自然的环境是人类的生存基础,人居环境的改变是受到自然状况的改变所影响的,建筑景观的设计重点是充分地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从而为人们的居住环境创造出一片美好天地,所以在这方面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应该加大力度,总结出优秀的思想和经验,为现代建筑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一个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2)建筑景观的视觉要求及空间排序的合理性。在空间排序中,我们要合理协调好公共区域和私密空间之间的关系,合理的构筑空间形式。可以起到庇护、实用、宜人的功能就是理想的建筑景观,可以满足使用功能的多样性,更还要背负着行为导向和视觉心理的各种作用。所构筑的空间得体现出高尚的视觉和美学观念,合理的建筑景观设计也要符合视觉美学的规律。
(3)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满足现代人类的精神需要,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延续由建筑景观担负着,它承载着历史的精神和人类的文明。因此,在设计建筑景观上要把建筑景观的精神和功能作用合理的发挥,达到公众能够接受的水平,为城市创造出一个满足现代人对生活水平的高质量要求的环境。每个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水平都是不断发展的,它们通过建筑景观体现出来,可以体现出地域的文明和发展状况。光怪陆离的形式、紊乱的功能只能使人们的正常视觉受到干扰,使人们居住环境的和谐被打破,对人类的生活没有一点好处,和建筑景观的雷同和盲目规划,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导致建筑景观的功能被改变。为了满足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建筑景观更应该成为人们的精神需求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2.2设计师的素质在建筑景观中的起到关键作用。建筑景观的构成和工艺,空间形态的表现与建筑景观的艺术思想息息相关。人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被环境所改变,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个成功的建筑景观,还可以提高、净化、改善公众的灵魂,更好地体现建筑景观的功能。建筑景观的亘古不变的原则就是把艺术、科学与自然法则相结合,使之融为一体。建筑景观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通过视觉质量可以加强其艺术的表现。此外,科学的构造能够把建筑景观的艺术感染力充分发挥出来,更有利于视觉的表现。只有科学地把握空间排序、机械体系结构和合理组团,才可以在精神上和物质上满足人们的需求。近几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有着惊人的发展速度,大量的各种新型材料被广泛的使用在建筑景观设计中。人们受到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蛊惑,盲目而大量的使用新型材料和技术,忽略了人们对居环境的各种需求和艺术设计的美学,使得大量具有破坏性的建筑景观被建造出来,它们不能和周围的空间构成一个和谐而又完整的组合,也没有明确的特征取向.导致环境遭到破坏,还大大的浪费了资源。
设计师的素质已成为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关键因素.随着时代的进步,仅靠单纯的技术观点是无法保障在建筑景观发展中的显著地位,主要的原因是建筑景观设计的过程日益复杂,而且专业性提高。每一个建筑景观设计师都应该懂得如何处理材料与设计美学的关系,设计师应当系统的去了解,充分利用材料来表达设计中的美学效果,建筑景观设计的前提是把握好设计中的材料的使用。建筑景观的设计是一个多元化时代,满足人们居住环境和对视觉质量的要求是建筑景观的本质,建筑景观的是要建立在合理的使用和设计上。
2.3 加大建筑景观的保护政策和标准。目前我国在建筑方面的发展是在不断上升当中,各个地方和城市在建筑景观方面的建设也是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我国应当出台一个对现存景观的保护政策和标准,完善这方面的法律体系,通过法律制度对建筑景观的保护进行规范化。
对于每个来说优秀的建筑景观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常常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学术方面有着和高的参考价值,它是人们在生产与生活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在当今社会上,人们依然缺乏对历史建筑景观保护的观念,一些历史建筑景观逐渐破败,我国许多古代的独特的建筑景观形式已经破损严重,而在对历史建筑景观的修复之中则使其失去了其本来的风格面貌.因此我国的文物部门也应当加大我国古代的建筑景观,以防造成历史的缺憾,保护好这些景观是我们对历史和后人负责任的态度,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每个景观都有着自己的各种建造技法和独特历史意义,加强对建造技法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对文化起到保护作用,也是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所以对建筑景观保护的意义,不仅是精神的,同时也是物质上的,把两者有机的结合,传承民族文化和历史是我国人民义不容辞的,它有助于我国的文化与民族精神可以一直屹立在世界当中,处于不败的地位。
3 结束语
建筑景观设计是一门古老而科学的设计艺术,把现代在建筑景观的造诣和继承古代的建造方法进行结合,制定出符合当代人们的各方面需求的技术,完善和发展建筑景观的划设计,创造出有利于人们居住的环境,并把建筑景观和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相结合,推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把目前的生活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档次上。
参考文献:
[1]周虹冰 胡玲.建筑的人文精神寻思.高等建筑教育.2005(09)
[2] 陈烨.城市景观的生成与转换[J].东南人学,2005(02)
[3]袁毅.浅析建筑景观设计中人文思想的体现[J].山西建筑.2008(09)
【关键词】桥梁 景观 设计
中图分类号:K928.7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桥梁景观的特点
1、桥梁景观兼具桥梁功能与观赏特征
桥梁景观是桥梁功能、技术、经济与美观融合的体整体,共同作用,美寓其中。桥梁主要用于交通负荷、跨越障碍。这是它的基本功能,所以桥首先要符合此要求。如果是一座不堪使用的危桥,摇摇欲坠,也就没有什么美可谈了。因此,桥梁结构的造型应表现出有力量、稳定、连续和有跨越能力等等,以显示功能的保证性。这也就自然地引起人们的美感。对于不同用途的桥梁。如园林、城市、公路、铁路桥梁等,或同一用途而其所在环境条件不同时,其结构及各项附属设施的造型都应准确鲜明地表现出符合使用要求,并能恰如其分。这也就是一种美的因素。就所有桥梁而论,交通使用功能要求和鉴赏要求在其重要性上,并不是等量齐观的。它随着建桥目的和建桥环境等因素而有所差异,并通过造型表现出来为人们所理解.如荒漠原野上的公路桥和繁华城市中的园林桥应当各自“量体裁衣 地选择适合的型式。
2、桥梁景观具有时代性
不同时代的桥梁景观,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特征。每个时代的桥梁造型,都是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体现,是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体现的结果。在桥梁的建设中,时代潮流往往寓于其中.特别是桥梁结构技术的科技特征及结构技术的不断更新,使桥梁景观产生深刻时代烙印。如50年代的木桥,60~70年代的拱桥,90年代的斜拉桥,20世纪末的悬索桥和立交桥等等,这些桥梁结构技术的科技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3、桥梁景观具有地域性
桥梁所跨之处的地理、地貌或城市空间环境均有其特指性,与特指的周边空间环境的配合使桥梁景观有机地溶于环境,也使为人熟知的环境空间与有发展寓意的桥梁景观间蕴生出具有地方性的景观伴生。桥梁与城市的伴生使其复合景观成为标榜城市独特性、唯一性的象征。同时也是桥梁景观地域性的表现。
三、我国桥梁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桥梁景观领域虽说有了可观的进步,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与误区:
1、桥梁景观的“包装式”设计
现在在桥梁设计业内存在一种普遍的观念,认为景观设计仅仅是桥梁设计里的后续过程,是在桥梁建设完成后对其进行“包装”,这是一种将桥梁设计与桥梁景观设计脱离开来的“错误”做法。这种做法常常是在已经建好的桥梁上强加装饰,为了美观而美观,这种做法只是表面上的处理,十分不得体。桥梁设计者应当在桥梁设计之初便把景观因素考虑进去,在进行桥位勘测时应对其周围的地质、地貌、建筑物与自然环境进行仔细考察,使桥梁的结构样貌与之相协调;同时还应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出发,从景观的高度提出桥型方案。
2、“伪桥型”现象颇为严重
有些部门过于追求“时代风尚”,再加上很多桥梁设计者对桥梁景观的理解存在误区,过于追求形式上效果,设计出了很多形式与结构不符,甚至是“四不像”的桥梁。例如在拱桥上附加梁板结构,在梁桥上附加索塔等等,这些都严重违背了桥梁设计的原则与规律。
3、桥梁景观中“力”与“美”不协调
所谓“力”与“美”不协调就是只桥梁结构设计师和建筑师在桥梁景观设计中都过于极端。结构设计师过于追求结构安全,缺乏艺术上的知识,认为“功能决定形式”,在进行桥梁设计时只考虑结构上是否满足要求,认为结构合理的东西就是美的。这样就导致设计出来的桥梁,其各部分的结构尺寸过大,比列严重失调,与环境不协调等等。而建筑师大多都是艺术家,他们过于追求艺术上的灵感与创作,而忽视了结构上的基本要求。他们往往只注重线条上的美观,而不考虑其是否符合自然规律、结构安全上的要求以及经济因素,这也使得建筑师的构思难以实现,在桥梁景观设计中很难发挥作用。
四、桥梁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保证桥梁使用功能要求的原则
景观建设项目不能影响桥梁的交通功能;不能侵入通航净空限界而影响通航;夜景等照明亮度不能影响行车。
2、质量安全第一的原则
一方面,以桥梁受力为主体的艺术造型美学设计应不降低结构承载力、结构刚度、结构稳定性和结构使用寿命,在此范围内,景观设计应服从结构设计。另一方面,以桥梁结构作为载体的景观建设项目,如夜景灯饰、涂装等,不会影响结构受力和工程质量,不该受结构设计的限制,以充分发挥景观的美学效应为主旨。
3、融于自然的原则
任何时代,人们都称赞自然和谐美。桥梁结构形式要与自然环境相配合、相协调;要与周围环境和整个城市融为一体,成为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品。
4、环境保护与环境建设的原则
桥梁作为一种巨大的人工建筑物,必然会对大地的景观环境产生巨大影响。桥梁的建设会放大大地景观的人工干扰,其进程具有不可逆性。桥梁景观建设应维护环境生态平衡,保护珍稀动物和桥址处特有的地质风貌,杜绝声、光、电对环境的污染。
5、尊重民风、民俗的原则
选择桥梁构造物涂装色彩时,不但要考虑与周围环境、桥梁造型相协调,还要充分考虑该地区的民风、民俗,使之与民风、民俗相和谐。
五、如何做好桥梁景观设计
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对公路沿线环境进行调查,了解公路沿线的环保要求,人文、地形、地物特点,天然资源、旅游资源及开发前景,拟定桥梁景观设计大纲。
在初步设计阶段,对桥址进行分析,深化公路沿线环境调查,列出环境调查项目和具体要求,把桥梁放到自然环境中去,确定设计目标和基调。设计内容包括桥型方案的比选及效果图,墩、塔艺术造型及效果图,防撞护栏艺术造型及效果图,色彩、涂装设计及效果图,灯饰设计及效果图,周边环境设计及效果图,景观资源开发利用等,并对方案进行评审、论证和优选。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应在自然环境中看桥梁,细化设计,把设计分解成结构艺术造型设计、涂装色彩设计、灯饰夜景设计、进出口标志和雕像景观设计、桥位周边景观设计等,综合考虑工程内的主桥、辅桥、引桥、引道、接线、边坡等是否和谐,在满足力学要求的情况下,弘扬美学,创造多样统一、比例协调、均衡稳重、韵律优美的具有特定含义的整体概念,使桥梁景观与周围景观“和谐”、“互补”、“增强”、“保护”、“偎依”,综合体现工程美学、环境美学、人文地理、民族心理、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经济等的相互关联。桥与自然景观、社会景观、历史文化景观是否和谐,随时研究如何减少不和谐的因素,并加以修正。真正做到如伊滕学先生所说:“桥能满足人们到达彼岸的心理希望,同时也是印象深刻的标志性建筑,并且常常成为审美的对象和文化遗产。”
结论
目前,我国桥梁建设的技术水平正处在高速发展期,在这种情况下,对桥梁的景观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桥梁景观设计是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条件下对桥梁环境品质提出的更高要求,究其实质则是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所引发的精神追求。因此将桥梁景观的建设作为一种反映城市特色、体现地域文化、展示时代风貌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加以倡导与推崇,这为桥梁景观设计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也对桥梁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桥梁设计部门应加强景观方面的人才与技术准备,一则为顺应时代潮流,另外也是为与国际接轨使我们的桥梁设计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建设;滨水景观;人文形象;设计趋势
人类文明的起源离不开水,近代城市大多数是沿河分布、依水系走向而建,江河湖海孕育了独有的城市地域景观文化。随着城市建设的逐步推进,作为城市公共形象重要组成部分的滨水景观设计,理应受到相关设计规划部门的重视。如何打造具有区位特色和地域文化的城市滨水景观,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城市滨水景观概述
城市滨水景观指的是与湖泊、河流、海洋等水域相连接的特定空间地段呈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地域的景色。城市滨水景观需要对自然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将人工造景和生态自然景观有机融合,实现开阔的自然空间对城市布局和城市环境的有效调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城市布局的合理化和生态化。
城市滨水景观包括人造景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三大类型。首先,城市滨水人造景观借鉴了现代水利工程技术的相关标准,打造出一系列既满足防汛抗洪要求、又具有观赏价值的生态水利化景观。其次,城市滨水自然景观是临近水域的基础性景观,以沿岸景观和水面景观为代表,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保护,最大限度维护生态环境的原貌。最后,城市滨水人文景观指的是在毗邻水域的空间地段,由人类活动构成的景观,具体包括当地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或建立在人文基础上的景观设计作品等。
二、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的相关原则
(一)因地制宜原则
现代滨水景观设计应该首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不破坏生态系统原有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高低缓急和周边环境,预留一定的空间进行改造,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微调,尽量保持原有面貌的完整性。滨水景观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大程度地融入自然,既兼顾了空间发展,又做到了因地制宜。
(二)适度开发原则
无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其历史文化存留的痕迹都不应该被忽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更要注重对传统文化遗迹的保护。在滨水景观的设计规划中,要最大程度地保留体现当地历史风貌的人文景观遗址,对滨水区域的开发要遵循适度原则,为当地文化传承提供支撑。
(三)本土化原则
滨水景观设计还应该遵循本土化原则,不要盲目效仿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而应该在尊重本地文化的情况下,合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顺应本土风俗、气候、人文特征,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滨水景观。
三、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景观小品设计的地域化趋势
景观小品是滨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设计中注重地域文化的植入,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和形象特征,呈现原生态的生活面貌,折射出滨水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具体来说,雕塑题材的选择要符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植物造景应该尽量选用适宜本地气候的地带性树种,桥堤景观的设计要顺应南北地域的差异,主题广场的建设要充分体现当地的民俗风土人情和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等等。
(二)城市滨水区域的生态化趋势
城市滨水区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保护原生态自然环境的重要性。首先,水体护岸设计应该充分遵循水体沿岸的自然状态,运用原有的生态材料,建造自然化的生态河堤,尽量保持水体沿岸的原貌。其次,河道形态的设计应该模拟自然河道的状态,尽量采用复式断面或者双层河道断面,一方面拉近水岸和水面的距离,向自然靠拢,促进相关河岸景观在丰水期和枯水期都能正常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实现了休闲娱乐功能和汛期排洪功能的双管齐下。最后,应该最大限度地保留城市水体和湿地,将水体景观和水质更新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城市给排水和自然降水之间的有效平衡,提升景观排水泄洪的实用功能。
(三)空间设计和规划的人文主义趋势
1、滨水城市景观的交通规划
首先,滨水区域的交通规划应该遵循便捷快速的基本原则,增建利于通行的行人过街通道,运用绿化带实现对滨水区域和城市主体的有效隔离,既能有效防止车辆通行产生的尾气对滨水景观造成的破坏,又能提高步行者到达景观区域的速度,保证了景观区域的空间完整度。其次,滨水景观的水上交通设计也是整个水面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注重水面和陆地连接点设置的通达程度,河堤内部的交通运输也要与船只的停泊码头做好衔接,在保证水面交通安全的情况下,实现欣赏周遭景观的最终目的。最后,在步行区域的规划方面,不再拘泥于单纯的地面载体,应该合理布局整体空间,修筑架空走廊或者临水回廊等多样化的步行道路,将水面、地面、半空等不同层次的平面有机结合为一个立体化的步行空间,使得观景效果更富有层次感。
2、打造立体的亲水性空间
亲水空间的打造,着力体现了滨水景观设计的人文主义关怀。在保证滨水景观安全性的基础上,现代设计已经越来越多地考虑如何拉近人与水体的距离,实现人与水资源的亲密相处。亲水性设计主要体现在河堤沿岸或湿地周围的立体化处理上面,设计师往往通过对立体空间的合理布局,利用景观节点打造复合岸线结构,或者就势利用河堤岸线的高度差异营造空间层次分明的浮动台阶,便于人们近距离接触滨水景观,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
(四)设计元素的多样化趋势
1、与景观照明结合的声光设计
现代滨水景观设计中大量植入景观照明系统,从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滨水景观的鉴赏时间。除了考虑水体自然流动造成的声音效果,更多时候,设计师们倾向于塑造一种随环境改变的智能声音控制体系,再配合河堤沿岸、水面的景观照明,使得整个滨水景观尤其是在夜晚呈现出一种立体动态的综合性艺术效果。另外,音乐喷泉、水幕表演等运用先进科技进行控制的滨水景观,更是将声学和光学的合理利用发挥到了极致,营造了层次丰富、内容多样的滨水自然景观环境。
2、与景观鉴赏相匹配的滨水区域建筑设计
相较于传统单一打造水面景观和沿岸风光的设计方案,现代滨水景观设计更看重周遭建筑群体的整体布局是否与滨水区域景观相匹配。在这一部分建筑的设计规划上面,应该首先利用滨水的区位优势,预留一定的鉴景平台(如观水走廊、视觉回廊等),对建筑高度实行区域划分,营造良好的观景空间。这样一来,建筑群体的设计才能充分利用滨水区域的观景优势,实现人与水体的和谐共存。
四、结束语:
城市滨水景观的总体设计与规划涉及到美学、生态学、力学、环境艺术、风景园林等各个学科方面的知识,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高难度工作。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各城建、市政、水利等相关职能部门一定要加强协调合作,互相支持、互为补充,建设一个科学合理的城市滨水环境带,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任留柱,秦芳芳.地域文化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6):77-80.
[2]张路红,项远.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6):677-681.
[3]丁珂.探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1).
[4]吕娟.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初探[J].中国水利,2009,(5):54-55.
Abstract:Roof garden,as a new method to increase the forestation of the city, has many advantages in the aspect of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providing better living and rest places for people. The thesis begins with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the roof garden, through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some questions which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during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roof garden have been put forward.
关键词:屋顶花园;绿化种植;技术
Key words:roof garden;forestation;technoloty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151-01
1 屋顶花园设计原则
屋顶花园的设计和建造需要巧妙利用主体建筑物的屋顶、平台、阳台、窗台、女儿墙和墙面等开辟绿化场地,并使之有园林艺术的感染力。总结设计屋顶花园的几个原则如下:
1.1 实用是屋顶花园的造园目的。衡量一座屋顶花园的好坏,除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外,绿化覆盖率指标必须保证在50%至70%,以发挥绿化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1.2 精美是屋顶花园的特色。屋顶花园要为人们提供优美的游憩环境,因此,它应比露地花园建造得更精美。景物配置、植物选配均应是当地的精品。由于场地窄小,道路迂回,屋顶上的游人路线、建筑小品的位置和尺度,更应仔细推敲,既要与主体建筑物及周围大环境保持协调一致,又要有独特的园林风格。
1.3 安全是屋顶花园的保证。建筑物能安全地承受屋顶花园所加的荷重,如:植物土壤和其他设施的重量。此外,屋顶的防水也要注意。屋顶花园的造园过程是在已完成的屋顶防水层上进行,园林小品、土木工程施工和经常的种植耕种作业,极易造成破坏,使屋顶漏水,引起极大的经济损失。另外,屋顶上建造花园必须设有牢固的防护措施,以防人或物落下。
2 屋顶花园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荷载问题是前提。屋顶花园中各项园林工程的荷载均要换算为每平方米的等效均布荷载,然后再与花园的荷载相比,精确计算,确保花园顺利建造。屋顶应采用整体浇筑或预制装配的钢筋混凝土屋面板作结构层,有条件者,可用隔热防渗透水材料制成的“生态屋顶块”。一般情况下,要求提供350千克/平方米以上的外加荷载能力。同时在具体设计中,除考虑屋面静荷载外,还应考虑非固定设施、人员数量流动、外加自然力等因素。为了减轻荷载,应将亭、廊、花坛、水池、假山等重量较大的景点设计在承重结构或跨度较小的位置上,同时尽量选择人造土、泥炭土、腐殖土等轻型材料。屋顶绿化的形式应考虑房屋结构,设计时以屋顶允许承载重量为依据。必须做到:屋顶允许承载重量>一定厚度种植层最大湿度重量+一定厚度排水物质重量+植物重量+其它物质重量。在了解好这些之后,就应根据屋顶实际承重能力,设计不同功能的屋顶花园。
2.2 防水排水是关键。保证种植屋面上的植物既能培育生长,又要防水和排除积水,做到不渗不漏,才能满足房屋建筑的使用功能,因此,防水排水问题是解决好荷载问题之后最重要的问题了。
2.2.1在空间设计方面,可以考虑运用新型架空技术,彻底克服传统屋顶花园与楼顶接触造成的顶层含水、根系破坏等结构性缺陷。
2.2.2选择良好的防水材料,采用新型保温隔热技术,运用新型轻质施工材料,彻底避免传统屋顶花园施工中所造成的屋顶荷载增大诱发建筑质量问题的危险。运用新型反渗过滤技术,彻底克服传统屋顶花园的水土流失、营养流失,做到一次培土,长久使用。
2.3 种植土的选择是重点。种植介质是屋面种植的植物赖以生长的土壤层。由于屋顶承重所限,要求所选用的种植介质应具有自重轻、不板结、保水保肥、适宜植物培育生长、施工简便和经济环保等性能。一般可选用种植土、草炭、膨胀蛭石、膨胀珍珠岩、细砂和经过发酵处理的动物粪便等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配制而成。泥炭可作为主要的栽培基质,它的容重很小,一般干重在0.2~0.3g/cm2间,而普通土壤的容重是1.25~1.75g/cm3,湿重约在1.9~2.1g/cm3间。由此可以推算出泥炭在干重时是普通土壤重量的18%~20%,而湿重是普通土壤重的33%,建造屋顶花园如果100%用泥炭,则可减轻2/3~3/4的重量。当然,建造屋顶花园不可能全用泥炭,一则全用泥炭相对成本偏高,二则全用泥炭的最大缺陷是抗风固根力不够强,因此在实际使用中一般采用在二份普通土中渗入一份泥炭做成混合土来建造屋顶花园,或者还可加入适量的糠灰。这样不仅可减轻土基重量的25%~30%,而且也改善了土基的透气性和土基的养分,所以说,泥炭是建造屋顶花园的理想材料。种植层的厚度一般依据种植物的种类而定:草本15~30cm,花卉小灌木30~45cm,大灌木45~60cm,浅根乔木60~90cm,深根乔木90~150cm。
2.4 植物配置要精品。屋顶花园时应注意一个问题――负荷量有限,适宜种植一些低矮的灌木、花卉和草坪。屋顶花园比较高,风力比较大,土层薄、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湿度小、水份小,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喜光,耐寒、耐热、耐旱、耐瘠,生命力旺盛的花草树木。最好是灌木、盆景、草皮之类的植物,总之使用须根较多的树种,水平根系发达,能适应土层浅薄的要求,尽量少使用高大有主根的乔木,若要使用大的乔木最好种植在木桶或木箱等容器中并放在承重柱和主墙所在的位置上,不要在屋面板上。还应该注意的就是屋顶的种植土是采用轻质的,再加上屋顶较高,高大乔木的抗风能力明显弱于地面上的,因此,要采取加固措施以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可以使用无土栽培的草坪,带芳香和彩色的植物应用,还应注意屋顶的乔木较少灌木和草本花卉较多,所以设计时特别要做到树木花草高矮疏密错落有致、色彩搭配和谐合理。
3 结束语
屋顶花园使屋顶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城市总体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城市文明延续与生活环境文化融合,改善日趋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空间。相信通过投资方、设计方、建设方的不断努力,将城市屋顶花园很好地加以利用和推广,形成城市的空中绿化系统,对城市环境的改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
[1]赵定国.屋顶绿化及轻型平屋顶绿化技术[J].中国建筑防水,2004(4).
[2]弗朗西斯科 阿森西奥 切沃.商务园林与屋顶花园[M].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谭琦.屋顶、墙面绿化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关键词: 屋顶花园;景观设计;立意布局;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然而也为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一些不良影响,如空气污染、交通堵塞、噪声、温室效应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衣食住行的生存环境。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尽可能地节约用地的基础上,立体式的屋顶花园景观就被人们在住宅小区、公共设施、停车库等区域推广应用,借以满足人们生活和观赏的目的。屋顶花园景观设计是在现代建筑技术和绿化技术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体现出景观所蕴含的意境美,合理而精巧地应用城市建筑的屋顶、平台、阳台、窗台、墙面等设施,在其表面实施绿化设计,充分发挥园林艺术的应用性和观赏性。
1.在对屋顶花园进行设计时应坚持的原则
1.1经济实用
判断一座屋顶花园是否满足经济实用的原则,就要在确保其正常使用功能的先决条件下,必须保证其绿化率处在0.5到0.7范围内,以便提升其体现的多方效益。
1.2精致美观
屋顶花园景观的设计目标就是为人们打造一个良好生活环境,这就需要与一般的地面花园相比,其应更能发挥花园精致美观特点,对配备的景物以及选择的植物均属于本地的特色。屋顶花园的设计普遍较小,具有路线曲折的特点,因此,应该注重对行人路径、建筑小品等有关性能的设计,其所塑造的景观整体不但能够与周边建筑合理地融合在一起,不会出现视觉方面的违和感,而且还具备自身的特色,形成个性鲜明的园林景观风格。
1.3安全可靠
这种安全主要体现在所增设的屋顶花园景观不会对建筑整体或者局部结构产生较大的荷载,以免超出结构所能承载范围而导致不可逆的建筑结构损毁,为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留下安全隐患。同时,还应注重在设计屋顶花园时对屋顶防水设施的保护,由于植物的栽种、园林小品的建设过程都很有可能导致破坏屋顶的防水层。最后,屋顶花园应该有对应的防护装置,避免出现人或者物体滑落的现象。
2.在屋顶花园景观设计过程中的注意要点
2.1处理好屋顶花园带给建筑结构的荷载问题
2.1.1荷载转换
在开展建筑屋顶花园建筑施工时,将所遇到的每项荷载都转换为在单位平方米所受到的等效均布荷载形式,经与花园的荷载做出比较,在详细认真计算下,保证花园建设顺利进行。
2.1.2 设计结构层
屋顶适宜选取整体浇筑或者预制装配类型的钢筋混凝土面板当做结构层,通常状况下,应该保证超过350kg/的外加荷载能力,在充分了解屋顶花园实际设计状况的基础上,既要结合屋顶受到静荷载作用,又要综合分析不稳定设施、人员流动、自然条件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2.1.3选用轻型材料
尽可能地把亭楼、廊道、花坛、水池等较重的设施布置在建筑主体承重地点或者跨度较小的位置,还要最好选用人造土、泥炭土、腐蚀土等重量较小的材料,借以降低建筑结构所受到的荷载,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对于建筑屋顶花园绿化模式的选择应将房屋结构当做基础,在设计过程中要把结构承受负载作为设计基础。
2.2做好屋顶的排水工作
开展这项工作的目的就是确保屋顶花园中植物能够保持成长良好的状态,对屋顶排水系统进行精确合理的设计,力求达到不渗不漏的防水效果,真正体现建筑使用功能和屋顶花园的多方效益。
2.2.1采取新型架空技术
对于屋顶花园结构空间的设计,采取先进的架空技术,有效解决了由屋顶花园与建筑楼顶接触而引起的顶层含水问题,不会对花园植物根系或者顶层结构造成破坏。
2.2.2使用具有良好防水性能材料
通过新品种轻型施工材料以及先进隔热保温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规避原有屋顶花园施工引发的荷载增加对建筑结构质量不利影响问题。采用新近研发的反渗过滤技术手段,能够有效解决屋顶花园水土流失、养分缺乏等问题,确保培土能够长时间的应用。
2.3合理确定种植土
2.3.1种植土要求
在屋顶结构所能承重的范围内,作为屋顶花园植物得以生长的土层,种植土要有以下特点:重量轻、不板结、不失水失肥、施工简捷、经济实用等等。通常可以采用草炭、蛭石、细砂、发酵过的动物粪便等多种材料,根据特定比例制成种植土。泥炭的干重通常在0.2到0.3cm3之间,被当做种植基质主要成分。因此,就可以根据实际状况,合理调整泥炭与一般土壤的比例,使其具有一定抗风固根力的同时,还能尽可能地降低种植土重量。
2.3.2种植层厚度
根据所种植植物品种的不同,科学地确定屋顶花园种植层的厚度,例如,草本植物一般在15到30cm之间,花卉或者小型灌木保持在30到45cm以内,大灌木45到60cm,浅根乔木60到90cm等等。
2.4选配的植物要所属精品,富有特色
在设计屋顶花园时,对于植物的选择,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建筑屋顶承重量是有限的,因而就适合选用重量较轻的矮灌木、花卉或者草本植物。再加上屋顶花园通常所处位置较高、受到的风力较大、光照长、昼夜温差大、相对湿度低、含水量少等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配置植物的时候,应考虑那些好光、耐热、抗寒、抗旱、抗贫瘠的植物,如灌木、盆景、草坪等。对于树种的选择,可以考虑须根较多、水平根系发到的树木,借以符合种植层厚度较低的特点。此外,还应有一定的加固处理,来确保植物能够正常生长,在对屋顶花园景观进行设计时力求做到花草树木高低疏密、错落有致、色彩搭配科学合理。
3.屋顶花园景观设计的立意布局
3.1立意
在对屋顶花园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先要考虑周边的环境特征,在设计方案内容的风格、色彩、尺寸等多个方面要与周边环境和谐一致,尤其不要忽视建筑功能的体现、整体特色、甲方要求等要素。对屋顶花园进行立意时,应该着重花园体现主体的烘托,表现出其特有的精神特质和思想内涵,在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还有获得精神方面的感悟。
3.2布局
3.2.1自然式
这种方式采用自然手法对花园空间、设施、地形地物进行布局,其着重的是植物自然特征与建筑、色彩、环境的协调配合程度,所表现的内蕴就是色彩变换、层次分明的综合景观特色。
3.2.2 规则式
这种布局方式较为重视装饰性的景观效果,突出的是景观动态与秩序的改变,在布局上形成规则的、层次的、交替的组合排列方式,使得屋顶空间景观更为丰富,视野更为开阔。
3.2.3混合式
此种布局方式讲究的是自然与规则的有机结合,使得景观同时具备自然性和规则性,二者交相辉映而又自成一体,不过分追求景观的连续效果,而更加突出对个性和细节的体现。
4.结论
综上所述,城市的屋顶花园景观能够将自然环境与现代化的城市空间融合起来,保持城市生态文明的持续性,体现当前生活环境文化特征 ,对人们生存空间起到良好的改善效果。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屋顶花园呈现在城市中间,从而生成城市空中绿色花园系统。
参考文献
[1]杨峰.地下建筑屋顶花园景观设计[J].绿色科技,2012(3)
[2]史红岩.屋顶花园的景观设计[J].城市建筑, 2012(17)
[3]陈波.建筑与屋顶花园[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2)
关键词:园林绿化;景观设计;思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园林绿化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对城市的投资环境、居住舒适度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对城市园林绿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不仅要达到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吸收噪音等目的,还要通过景观设计分割空间、美化园林环境。作为城市休闲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景观要求具有较高的观赏性、节能性以及科学性。通过科学选择园林景观植物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促进城市综合生态环境的建设。同时还要通过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提高城市综合文化氛围,为城市投资环境的改善、居住环境的改善奠定基础。
1 园林中绿地的种植及设计
草坪的使用是园林绿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可与乔木、灌木、草本花卉组成多层次的绿化形式,形成绿荫覆盖,高低错落,繁花似锦的优美景观。草坪就是园林的底色,对园林中树木、花卉、山石、建筑、道路、广场等起到很好的衬托作用。园林植物中可用的草坪植物种类相当之多,在选用时要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和应用要求,选取适宜草种。而理想的草坪植物应具备以下条件:①繁殖容易。②生长迅速,形成草坪快。③一年之中保持叶色鲜绿的时间长。④耐修剪;⑤耐践踏。⑥适应不良环境能力强,抗旱、抗涝、抗热、耐寒、抗有害气体、抗病虫害,耐瘠薄、耐阴等。⑦株矮叶细,生长一致、叶色美观;⑧多年生与杂草竞争能力强。
2 绿地种植中设计的要点
绿化带与建筑物的安全距离。在种植树木花草时,需要灌水施肥,必须与建筑物保持一定距离,盐碱斑是建植园林绿地成败的关键,也必须提出处理方案。对成片的盐碱土要设计换 土或排水洗碱措施,否则难以建成良好的草坪绿地。重视现场勘测资料设计人员,必须随时注意现场测量的有关数据,土壤分析化验报告,并对每片绿地要建立起相应的档案。将勘察资料、施工记录和建植后养护管理措施均应建档,以便出现问题后能及时处理。
3 园林路线的规化设计要点
3.1 园路设计必须主次分明,方向明确,必须很好地组织游赏的程序,按照使用功能,园路可以分为:主路、二级环路、散步小路、变态路。主路是通达全园各景区和主要景点的路,应简洁、明确,主路必须尽可能布置成环状,构成园路系统中的主环。主路宽度一般在4m~6m。二级环路是直达景区内的路,沿路风景变化细致、丰富。次路的宽度必须根据游人的数量及周围的景物而定制。散步小路须分散于景区内,分布至全园的每个角落。小路一般宽度为1.2m~2m,最小宽度为0.9m。变态路主要是根据游赏时针对地形要求而改变的路,如步石、汀步、休息岛、踏级、蹬道等。
3.2 园路设计常是曲折迂回的,这种变化也是有原因的,因地形地物或功能上的要求,可使园路在平面上有适当的曲折迂回,使其与景物自然融合、相得益彰,让游人获得舒适和美感。
3.3 园路与园路的交叉与分歧:两条道路相交叉,可以正交成十字形,也可以斜交,但应使道路的中心线交叉在一点上,斜角道路的对顶角最好相等,以求得美观;丁字形交叉多为外弧交接,并最好为直角或钝角相接,不宜在凹入的部分交叉;应避免多条道路交于一点,以免使游人迷失方向;道路相交应在端头处适当地扩大作成小广场,以有利于交通,减少游人的过于拥挤。
3.4 园路在竖向设计上应起伏变化,符合下述要求:园路的竖向设计应紧密结合地形,减少土方工程量,保证路基稳定;路面应尽量不高出两侧的地面,使路隐现于地面、山岩或花草这中;园内道路应与城市道路有良好的衔接;在主干道上不宜设台阶等,要考虑行车的平顺;竖向变化应组织地面水的排除,并保持地下管道有合理的埋置深度,一般园路应有0.3%~8%的纵坡和1.5%~3.0%的横坡,以保证地面水的排除。
4 附属工程设计
4.1 道牙与雨水井
须设计在路面的两侧,使路面与路肩起到衔接作用,可以保护路面,助于排水。道牙一般分立道牙、平道牙两种形式;在园林中还可用砖、瓦、大卵石等嵌成各种花纹以装饰路缘。在园林中用砖块砌成,雨水井及井盖外观应适当美化,可修饰成塑石等装饰物,且在道路纵坡度为0.4%~3.0%,雨水井的间距一般为50m~80m;为了保证滤栅的泄水能力,滤栅必须低于附近地面标高3cm~4cm为宜。
4.2 踏步与坡道
当地面坡度超过12°时应设置踏步,当地面的坡度超过20°时必须设置踏步,而当地面坡度≥35°时在踏步的一侧应安装扶手栏杆,当坡度达到60°时应做蹬道、攀梯。踏步每上升12~20级,需留出1~3m长的休息平台可加放一条石凳,踏级无论是一步踏或多步踏,踏面间隔应以步幅舒适为宜,一般踏面宽为28~38cm,举步高10~16.5cm;如举步高小于10cm时,在室外空间行人容易忽视,存在潜在的危险性,举步高大于16.5cm时,对于老人行走则较吃力。在一组踏步阶的高度应是一样的,因为变化的台阶使人们在行走时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落脚点,从而增加行走的负担。一般踏步的数量最少应为2~3级,如果只有1级而又没有特殊标记时,容易被人忽视而发生危险。踏面应有1%的坡度,以利于排水、防滑;踏板突出于竖板的宽度不应超过2.5m;台阶的材料可选用石材、圆木、混凝土仿木纹等。
在游园的主要通道上,应设计坡道,以便于老人、儿童及残疾人的车辆行驶。坡道的宽度最小为lm,坡度应≤5°,最长距离为9m,坡道尽头应设1.1m的水平面,以便回车。
5 园路小品的设计
5.1 果皮箱与园椅的摆放
果皮箱应设在路边、休憩区内、购物区等附近,果皮箱不可放在草坪上,距离宜为50~70m,与建筑物的门、窗相距应大于10m,并与园椅保持适当距离。园椅且根据使用性质的不同,放在路边、水边、广场和各种休憩区的固定位置上。园椅的设置数量,大公园应每100位游客设20~30个座位,小公园为每100位游客设10~15个座位。为了保持安静和互不干扰的环境,座椅间距一般要保持8~10m以上的距离,或利用地形、植物、山石等适当分隔空间,创造一些相对独立的小环境,以适应游人的需要。
5.2 喷泉
水可以湿润周围的空气,降低空气温度,并能产生大量的负氧离子,因此在广场、庭院里或休息活动区应设计一个小喷泉来改善周围的气候。喷泉由喷水池、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喷泉设备、循环系统、控制系统组成。常用的喷泉喷头有单射程 的牵牛花型、涌泉型、半球型、重瓣花型、旋转型、喷雾型、孔雀型、蒲公英型、吸力型等。
5.3 园灯
园灯的布置,在公园入口,开阔的广场,应选择发光效果高的直射光源。灯杆的高度一般为5~10m。灯杆间距为35~40m。在园路两旁的灯要求照度均匀;由于树木的遮挡,灯不宜悬挂过高,一般为4~6m。灯杆间距为35~60m。如为单杆顶灯,则悬挂高度为2.5~3m。灯杆间距为20~25m。在道路交叉口或空间的转折处,须设指示园灯。在踏步、草坪、小溪边可设置地灯。且园灯的照度标准,应为2~41x(勒克斯),这样人的视觉辨别能力较强。照度标准的选择也和路面的反光性、路灯悬吊的方式及高度有关。
参考文献:
[1] 邹勇.对城市园林绿化的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10,(31).
关键词:园林景观 设计分析 思考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且涉及很多内容。据调查发现,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园林景观价值的体现。为此,笔者结合多年园林景观设计经验,谈谈有关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些看法。
一、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应遵守以人为本设计原则,使园林景观更好的为人们的生活服务。一方面设计时应进行综合的分析,通过科学的论证,从人们的需求出发准确把握每个设计细节,争取营造清新、优雅、舒适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设计时不仅从美观的角度进行分析,而且注重实用方面的考虑,要求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布局,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总之,将以人为本设计原则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的各个环节中,能够在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同时,促进居住区稳定、健康、长远的发展。
2.科学布局原则
所谓科学布局原则,指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时一方面应保证其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不能给人视觉上的冲突,从而体现园林景观的美。另一方面,设计时应突出层次感、立体感,充分利用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使园林景观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在提高园林景观叶面指数的同时,提高空间利用率。
3.因地制宜原则
不同地区的居住区园林景观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为保证设计出的园林景观符合当地特点,设计时应遵守因地制宜原则,即依据当地的地形地貌,选择生活习性和生长规律适宜当地自然条件的植物,既要保证设计出的景观效果美观度达到预期目标,又要尽最大程度的发挥其社会效益。
二、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分析
通过研究发现,北方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居住区园林景观的作用的充分发挥。接下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和逐一分析。
1.居住区植物布局合理性不足
居住区植物布局合理性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临近街道的位置没有种植一些降噪、吸烟能力强的植物。很多地区种植的植物仅停留在绿化功能上,即,表面上郁郁葱葱的,但吸烟、降噪功能非常之差,各种车辆频繁来往给人们的居住造成较大干扰;其次,居住区内受各种因素影响,种植的植物在调节气候方面作用欠佳,在营造良好居住氛围上有待加强。
2.栽种的植物种类比较单一
调查发现,北方一些地区居住园林景观设计时,处于经济因素考虑多选择比较廉价的植物,一方面无法充分体现出景观之美,另一方面由于树种单一,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非常有限。另外,部分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时,将重点放在了草坪的种植上,忽略了设计的层次性,最终无论在降噪防尘上,还是美化环境上远远达不到人们居住要求。
3.居住区园林景观功能缺乏
设计居住区园林景观时,很多地区仅仅停留美观的营造上,缺乏对园林景观功能的考虑,即,设计的园林景观在色彩的搭配上,以及空间的利用上均比较合理,但功能比较欠缺。例如,设计的园林景观不能达到良好的防尘、抗噪效果,或者无法与现存的娱乐基础设施相协调等。上述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园林景观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
三、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对策
针对我国北方绝大多数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设计单位应在遵守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原则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和分析解决现有问题的对策,以改善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水平与质量。
1.认真规划,合理布局
实践证明,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质量,会给园林景观质量,及后期功能的发挥造成直接影响,因此设计人员时设计人员应进行实地的考察,明确不同地形地貌情况,并结合规划要求进行设计。首先,设计居住区园林景观时,要求结合居住区面积大小及地势状况进行认真规划,合理布局,尤其在面临交通要道的一侧,为防止过往车辆影响人们的休息生活,应注重种植一些高大,防尘、降噪性能较强的植物;其次,居住区内景观的设计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即,合理搭配不同树种,一方面既要保证不同的季节能够形成不同的景观,例如,对天津地区来讲,可种植火炬树、合欢等。另一方面认真考虑不同树种优化环境能力的大小,进行合理搭配,以实现净化空气,营造良好环境的目的,例如,可种植女贞、复叶槭、国槐等树种,为人们的居住营造自然、和谐的环境。
2.避免单调,增加树种
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居住区园林景观比较频繁,因此,为防止树种单一造成的观赏性不高问题,设计人员设计景观时应多加避免。例如,设计时应结合预算情况,适当增加栽种树种,既要栽种高大挺拔的乔木树种,又要注重灌木的栽种。而且,还应栽种合适面积的草坪等。栽种乔木时可搭配种植落叶乔木和常青乔木,这样即便在冬季也能呈现郁郁葱葱的景象。例如,天津可种植的落叶乔木有:白蜡、国槐、栾树、臭椿等,可种植的常青乔木包括:北美香柏、华山松、雪松、白杆等。两种树种搭配起来,即便寒冷的冬天到来,也不会感觉园林景观的凄凉和单调。另外,如居住环境湿度比较大,可种植具有较强调湿性能的树种;如平时刮风机率较高可种植抗风能力的树种等;。总之,通过增加不同树种,构建不同的园林景观,最终实现改善人们居住环境的目的。
3.注重功能,提高质量
进行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时,不能仅停留在营造优美的外在景观上,而且还应加强对景观功能的考虑,以提高园林景观整体质量。例如,设计栽种树种时应考虑,除其能与周围环境良好的搭配外,还应分析其是否具备降噪、吸收有害气体的功能。同时,还应注重提高空间的利用率。通常情况下,需要乔木、灌木、草坪同时布局。不过需要注意一点,栽种乔木时应选择喜阳且具有较高透光率的树种,以降低其对下层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影响,确保其健康成长。对于下层植物则应选择喜荫的植物。例如,适合在天津种植的喜荫树种有:扶芳藤、常春藤、山荞麦、迎春等,具体情况树种应根据设计需要进行栽种。另外,为保证园林景观功能的完备性,应设计专门的运动区、休息区,并对其进行明确的划分。在运动区可设计网球场、羽毛球、篮球等场地;在休息区应设计赏景园林、下棋场所以及休息场地等,使人们在欣赏景观的同时,既能进行休闲的运动,又能休息,切实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
四、总结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生活压力也不断的增加,因此,怎样在居住区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园林景观,使人们在工作之余放松心情是设计人员应认真考虑的问题。同时,重视对居住区园林景观的设计,可在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同时,提升城市形象,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设计人员应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当地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为人们营造出舒适、美好的居住环境而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甘维青,巩雪峰,陈勇. 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分析[J]. 陕西农业科学,2007,02:120-122.
[2]刘盈盈. 国内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研究新进展[J]. 绿色科技,2011,07:31-33.
[3]陈益浪. 以人为本的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J]. 现代园艺,2012,17:45-46.
对于设计的概念,我们可以概括的理解为“设想和计划,设想是目的,计划是过程安排”,通常指有目标和计划的创作行为 、活动。总体表现为:意匠、计划、草图等。因此,设计是人为的思考过程,是以满足人的需求为最终目标。而作为现代的景观设计概念来讲,更是综合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生理的、人类学的、生态学的、艺术的各种形态的特殊的规划活动,即是一种综合性设计。景观设计师在进行景观设计规划过程中,需要对整个规划区域的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植被、风向)、人文因素、建筑、使用人群等进行全面而详细的分析,从而寻找存在的问题,并运用发散性思维对问题进行分析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必须经过反复的调研、推敲,分析等来筛选设计方案的优劣。这一切的思考活动,设计者都必须通过视觉传达的形式展示出来,以便同团队、甲方进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
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景观设计体系,现代科技提供了大量多元化的信息技术来帮助设计师更好的完成设计任务,比如3DS Max、SketchUp、AutoCAD、Rhino、Lumion等软件,它们在真实模拟场景,表达最终设计效果方面已相当成熟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由于软件技术性高、操作性难等特点,没有经过长期特殊学习的设计人员很难将其熟练、快速的运用到设计过程中去,势必阻碍很多景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的思考和交流,无法快速而高效的表达自己的构设计思与想法,并将其完整的表达出来。
图解是一种将复杂的思维过程转为为视觉形式的有效手段,早在远古时期,原始人就已经利用岩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将其长久的保留下来。图解同时对于景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的发散性思维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它能更系统、更逻辑、更清晰的整理我们的设计想法,从而去粕取精,优化设计方案。图解思考正是在这种形式下孕育而生的一种传统模式,早期多应用在建筑设计构思中。图解思考对于景观设计师而言是一种很有实用价值的思考和表达方式,它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完成自己的设计创意,使其更好的为设计师服务,在团队与甲方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二、图解思考的定义及特点
图解思考是一种传统的设计思考方法,是利用草图、速写等快速手绘形式表达设计构思的方式。最早运用图解思考进行设计的领域是在建筑创作中,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就已经开始使用图解速写的方式进行建筑设计创作,因此具有悠久的传统。概括的说,图解思考就是“用图像表达思维”,可以作为图解语言的一部分。
图解思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草图,前期以图形、符号为主,后期可结合速写的形式来表达,是设计师创意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记录设计构思发展脉络最形象的表达方式之一。它有利于设计者快速记录、存储信息,即所谓的“所思即所得”。
图解思考是图解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记录抽象信息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于设计而言,它能够用简单的抽象语言表达深刻的概念,设计者既可以使用单一的图像来表达自己大脑的想法,也可以通过从一种图像语言转换到另一种图像语言的方式来改变自己的设计重心。
景观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很高的新型学科,它涉及到了美术、建筑、园林、规划等领域,其学科跨度也是其他专业无法比拟的。就景观设计的过程而已,前期分析主要依靠图形符号帮助设计者快速的掌握全局,中期在结合手绘草图制定设计方案,后期通过施工图和效果图达到展示成果的目的。同时,图解又是帮助设计师自身、设计师与设计师、设计师与客户之间建立沟通的重要媒介。设计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图形语言来一步步的反复深入分析和解决问题也是图解思考的重要使命。
三、图解思考在景观设计创作中的应用
(一)概念设计阶段
概念设计阶段主要是以创新为本,以比较分析为基础,结合设计自身的限制因素进行的设计思考过程。景观概念设计阶段主要是立足于对场地的实地勘测之上,通过对场地的地形、水体、植被、建筑、文化等因素的调研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并结合图解分析的方式进行场地规划。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分析比较,因此设计师可以充分利用图形符号的方式对场景中的大关系进行概括的处理,不用在意场地具体的设计细节,只需要运用最简单的点、线、面的图形符号来帮助自己寻找设计灵感,从而得到最佳的设计方案。
一般在概念设计阶段可以使用的方法有比较分析法、矩形坐标法、图形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常见的图解思考表现形式是我们常说的“泡泡图”,它们经常被运用到区域分析、道路分析、绿化分析、功能分析等上。因此,在景观概念设计阶段,图解思考主要是探索性、选择性、开放性的,它在为设计者提供了多种设计的可能性的同时还在激发设计灵感上创造出了无穷的信息量,不但能够为我们展示出彼此之间的关系,而且能够广泛的为设计提供更多的细节,纯粹属于一种研究探索型的图解语言。
(二)方案设计阶段
景观方案设计阶段是对概念设计阶段的进一步完善,主要任务是深化概念设计,完善表达设计概念的总平面图、分析图、草图效果图等。在景观设计方案形成的过程中,从方案雏形到设计方案的基本成型,图解思考都贯穿了始终。设计师在主题的确定、空间的构成、功能的推敲、形式的选择上都脱离不开图解思考的影子。从最初的概念图形到最后平面图、立面图和效果图的形成都需要视觉图形作为辅助。因此方案设计在整个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最具有创新性,设计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利用大量的图解形式来处理场地空间中的各种关系,从而应对各种可能产生的问题,找出最佳的设计途径。
在方案设计阶段,与概念设计最大的区别在于图解的形式主要以草图为主,同时草图也是最有效的、最便捷的记录思考的形式,方案离不开草图,草图更离不开思考。因为设计草图的产生是设计思维以视觉形式表达的最终形态,也是主观思维向客观载体转变的主要形式。画构思草图的过程也是方案逐渐从抽象向具象成型的过程,于是方案草图通过反复推敲,比较,最终以视觉的形式在图纸上得以展现。
(三)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
方案设计阶段以后就是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对于这两个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对前期方案设计的详细定位,和业主确定最终的方案并绘制施工图纸。因此,图解思考在这两个阶段的作用会远远不及前面两个阶段,只是起到局部辅助的作用,故在此不进行详细的说明。
结语
运用图解思考的方式解决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既是设计师创作方案的根本也是同客户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现代计算机技术已经占据了设计界的大壁江山,但它毕竟只是一种设计工具。尤其对于当代设计师和绘图 员分工明确的局面,专业的绘图员已经成为了绘制施工图和制作效果图的主要人群,设计师已经从混乱的运作模式中完全分离出来,对于设计师的职业要求产生了根本的变化,谈单、与客户面对面交流、构思方案、掌握设计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将成为他们的首要任务。因此,本文从图解思考的角度去探讨其在现代景观设计创造中的作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作用。
(责任编辑蒋晗玉)
参考文献:
保罗·拉索(美).图解思考———建筑表现技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陈彬.图解思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猪狩达夫(日).图解建筑外部空间设计要点.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凤凰空间·北京.创意分析:图解建筑2.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