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免费视频_自拍偷拍中文字幕_九九热精品视频_国产日韩电影_www.五月天婷婷_91视频中文

中医学基础辩证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8 17:08:1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医学基础辩证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医学基础辩证

第1篇

“中风”历代医学称为“四大难证”之一。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饮食不节,劳逸不当,及环境影响使“中风”成为目前的高发病。但是在现阶段对中风患者的救治方面大都“出血止血”“梗塞活血”,把中医辨证论治的朴素维物主义变为机械主义,此项目的目的是继承和创新中医学,更好地为发挥中医学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特色优势。

技术力量:龙川县麻布岗中心卫生院是地处龙川县北部,是一所技术力量雄厚,医疗设备先进的二级综合医院。拥有先进的仪器,如经颅多普勒、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X光、CT等。近年来我院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协调发展,特别是成立中医科后,有院长和中医执业医师以及相关(中西医结合)人员加强和促进中医建设,已完全有能力实施这一项目。

技术来源:沿革于“反治法”和“活血止血”的中医学传统理论。我院成立中医科。以“中风”病为攻坚课题,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活血化瘀药救治脑出血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已获得初步经验并取得确切效果。

技术先进性:针对中风脑出血患者运用活血化瘀药所具有的抗脑内血肿、脑水肿、脑组织变性坏死及其它作用。并具有具有快速、敏捷、无创、实惠等特点。从而降低致残、病死率,大大提高救治康复率。

实施方案

1、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病人为服务中心,把救治中风脑出血患者的重要责任作为立项的指导思想。

2、坚持中医特色,立足中医传统理论的根基,着眼创新发展。

3、既要继承中医传统特色,又要尊重现代科学和实验依据。既要“四诊合参”,也要现代设备的诊查。此项目是“综诊合参”,是创新中医学辨证法。

4、发挥人力资源,组织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优秀人才承担项目,在管理上有领导负责,主要执业人员承担常务专项工作。

5、保证本项目的中医临床研究和实验基金。建设和完善中医药救治脑出血患者的专科病床,设置实验室,提供现代诊疗设备。

6、项目计划在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进行临床病例的收集,分组治疗,生存质量的观察与评价。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资料收集,病人治疗随访跟踪,撰写论文,结题。

脑出血属中医学的中风病范畴。中医学有“瘀血不祛新血不生”之说和“活血止血”之治疗法则。脑出血还选用活血化瘀之中药,近年来在中医药急诊探索中,以继承和创新的思维方法,并取得临床实践证明:活血化瘀药用于脑出血急性期治疗取得确切的效果。研究证明:这是因为活血化瘀药具有抗脑内血肿、脑水肿、脑组织变性坏死及其它作用。出血必成瘀血,必须祛瘀止血,瘀血除、出血止,病得救治,以突出中医特色。解除脑损伤部位血管痉挛状态,提高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增强损伤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促进元明之府、神经功能恢复,缩小病灶范围,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止血与解溶过程,使高凝状态上升。改善出血灶局部的微循环,增强吞噬细胞的作用。促进颅内血肿的吸收,降低血压改善脑损伤部位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降低脑组织含水量,使颅内压下降,调节血液流变学指标,控制和防止中风病程中血液高黏滞综合征的发生,通过对机体微循量元素的调节(活血化瘀中药多富含铜、锌、锰等多种微量元素),控制或消除中风病的危险因素,从而改善了颅内应激状态,使中风症状缓解。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自拟加减运用“益气固摄活血汤”,重症者鼻输,相对轻者口服,对提高中风的急救成功率和治疗康复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研究开发内容和要重点解决的技术关键问题:

研究内容

(一)中医辨证以活血化瘀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的选择。2、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3、研究的分组。4、观察指标的确定。5、疗效的判定。6、安全性观察

重点解决的技术线路:

临床研究方面:1、活血化瘀用药的时间点。2、临床研究中病例的选择即纳入及排除标准。3、疗效的综合判断,结合安全性指标

项目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目前有关活血化瘀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比较散在,未有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而且对于临床用药的时间点也不是很明确。临床研究结合实验研究的文献报道也比较少。本项目临床结合实验研究,同时选择不同用药时间进行对照研究,以寻求最佳用药时间,并通过实验研究进一步探讨活血化瘀方法治疗脑出血的机理。本项目自拟益气活血固摄汤为主,在根据病症的具体证型进行辨证论治基础上加减运用,救治中风属脑溢血患者具有独特的功效。研究不仅要达到省内领先地位,而且此项目为我院的攻坚课题,突出中医特色。学科经济指标能提高到年增长率11%,经济效益能促进全院多增加六个百分点。更主要是能使大多数中风脑溢血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增进人民安康,提高我院的学术品位和声誉。都能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采用的方法、技术路线以及工艺流程:

临床研究方法:

1、病例入选标准:

诊断依据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有病例符合中风病中经络、中脏腑的诊断;西医诊断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界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要点,所有病例符合高血压脑出血诊断,并经CT确诊。纳入标准:发病48小时内入院,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经头颅CT检查颅内有血肿,出血部位全为幕上,且出血量为中小量,中医诊断符合中风病中经络、中脏腑者,出、凝血时间正常,无昏迷(可有嗜睡、意识模糊)的患者均可纳入治疗观察对象。 转贴于

2、分组及治疗方法:

分为A、B二组,患者均接受西医综合治疗,A组、B组并于不同时间给予活血化瘀治疗,A组于发病24-48小时内、B组于发病1周时给予活血化瘀治疗。疗程30天。

3、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二组病例治疗前后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积分、血肿吸收程度、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病死率等。

安全性观察包括治疗前后的出凝血时间、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等。

4、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拟定。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91%-100%。

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7%以下。恶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8%以上。死亡:两组患者在入院后立即进行头颅CT检查,分别于4周时进行头颅CT复查,比较血肿吸收情况。二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再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本课题严格按照计划完成了相应的工作,论证了运用中医辨证论治以活血祛瘀方药救治中风脑出血病人具有抗脑血肿、脑水肿、脑组织变性坏死及其它作用。

以中医学瘀血不祛新血不生之说和活血止血之治疗法则指导下,辨证论治,以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救治疑难重病的优势,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自拟加减运用“益气固摄活血汤”,重症者鼻输,相对轻者口服。解除脑损伤部位血管痉挛状态,提高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增强损伤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促进元明之府和神经功能恢复,缩小病灶范围,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止血与解溶过程,使高凝状态上升。改善出血灶局部的微循环,增强吞噬细胞的作用。促进颅内血肿的吸收,降低血压改善脑损伤部位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降低脑组织含水量,使颅内压下降,调节血液流变学指标,控制和防止中风病程中血液高黏滞综合征的发生,通过对机体微循量元素的调节(活血化瘀药中多含铜、锌、锰等多种微量元素),控制或消除中风病的危险因素,从而改善颅内应激状态缓解。

第2篇

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从《黄帝内经》开始,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它至今仍然不能脱离《黄帝内经》已形成的理论框架,这与现代科学在不断突破和否定中实现知识更新和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任何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是思维辩证发展的前进运动。毫不例外,中医学的所有学科的发展,也同样是前人为了认识和控制疾病发生发展而展开的一系列辩证思维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科学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局限又使之存在着某些违背辩证思维发展的“唯心因素”,这些因素阻碍着中医学理论的继续深化和发展。因此,中医学必须打破其“唯心因素”造成的桎梏,才能实现辩证的“扬弃”,在创新的突破中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辩证发展的沿革

早在《黄帝内经》的时代,古人就以自然哲学的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的最高理论规范,建立了最初的理论框架。历代中医学家以此作为理论发展的逻辑起点,立足于自身不同的医疗实践,不断丰富、充实了《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实践内容;他们往往致力于某一特殊领域的研究,使之得到深化,并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学术见解,使之获得突破性的发展。

(一)大量总结临床经验,丰富了前人理论的实践依据

    在中医理论发展过程中,前人提出的理论往往为后世医家揭示了研究的方向、观点和方法,但与后世医家相比,其实践内容又是显得相对的贫乏。于是,和其它自然科学的研究者一样,历代中医学家就在规范理论的指导下,“力图扩大规范所能够加以说明的事实的知识,加强这些事实同规范预测之间的配合,进一步详细表达规范的本身”。这种以规范说明事实的过程,必然的结局是使理论体系所包含的、依据局限的事实材料得到的种种抽象,与日益丰富的科学事实和感性经验联系起来,用新的事实验证、丰富着理论原则本身。这是中医学理论从抽象向具体发展的第一种形态。

《黄帝内经》中对痹证已有相当深度的认识,《痹论》专篇论述了痹证的病因、病理、分证等。其言病因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其言分证:”其风气胜者为 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显然,这对痹证的认识仍是较为粗疏的。后世张从正指出:”风气胜者为行痹,风则阳受之,故其痹行,旦剧而夜静;寒气胜者为痛痹,寒则阴受之,故其痹痛,旦静而夜剧;湿气胜者为着搏,湿胜则筋脉皮肉受之,故其痹着而不去。肌肉削而着骨……劳力无制、辛苦失度,触冒风雨,寝处潮湿,痹从外入“。(《儒门事亲·指风痹瘘厥近世差玄说》)他还提出了”痹证以湿热为源,风寒为兼“的观点;这无疑对搏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作了重要补充。后世医家就这样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不断地发现新事实,积累新的经验,根据规范加以理论的说明。这些事实和经验也就源源不断地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客观依据,扩大新的应用范围,开辟新的发展领域。宋代陈无择创立三因致病学说;钱乙、张元素以脏腑寒热虚实论病机、辩证等等;后世诸家无疑地在具体内容并进而在理论框架方面更加完善了。

(二)立足于临床各学科的研究,使中医学理论在某些具体领域里率先发展

历代医家由于所处的不同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决定了他们各自不同的临床实践以及思维研究方法上的特殊性,并使得他们能够在不同的领域,以其独特的见解,提出一系列规范制约下的新理论原则。随着认识的深入,他们日益深刻地揭示出各个具体领域的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弥补了规范理论只能抽象地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及其最简单的联系的缺陷。这是中医学理论从抽象向具体发展的第二种形态。是事实材料和规范理论互相沟通的逻辑中介。

如果说《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的辩证论治进行了一般规律的研究;《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则大量收集、整理了临床用的方剂。那么,与现今理法方药辩证论治体系相比,对治法的研究在当时无疑是比较薄弱的。这大概就是金元四大家至明代温补学派大都集中研究不同治法的逻辑原因。他们虽然在学术渊源上无不宗旨于《内经》、《难经》等经典,但是不同的实践基础使他们走上了不同的学术道路。这表明,中医学和西医学一样,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的。

(三)积累对反常现象的认识,使中医学理论在突破中发展

    任何事物的内部外部均存在着互相区别、排斥、对立的关系。中医学的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必然存在与自身相互对立、统一的物质势力。这种自然观使得中医学主要是从人体与自然界及其内部各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来认识人体。当人们试图认识事物内部的阴阳变化时,他们就以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已有理论中的种种规定,往往只能先认识事物的某些方面,然后才能认识到另一些方面,日积月累,事物内部各个方面包含的差异性就开始显露出来,理论也就有可能更加全面,因而更加深刻地揭示出事物内部的复杂规律。这是中医学理论从抽象向具体发展的第三种形态。它是前两种形态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最富有变革性创新性的一种形态。要使得人们从更高的角度,更深的层次对人体复杂多样化的生理病理现象作出理论阐述,直接地推动了理论变革和进步。

中医学的外感病学说从《内经》到《伤寒》和温病学说,经历了从同一到两歧的发展。虽然《内经》还没有分别阐述伤寒、温病的理论体系,但它却是二者共同的理论基础。而《伤寒论》又使中医学能够在伤寒这个特殊领域,更深刻地把握外感病的发生传变及辩证施治基本规律。这是《内经》的外感病学说所不具备的。虽然曾经也有过将之作为整个外感辩证论治的理论尝试,但并没有如愿以尝。研究和认识的深入使得人们逐渐从更多的”反常“规象中认识到温病对于伤寒的特殊性,导致了温病学说的建立。中医学关于外感病的学说由此实现了自我的辩证否定。《伤寒论》的适用范围得到了更确切、具体的揭示,得到更加符合临床实际的应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必将有新的理论使《伤寒论》,温病学说互相区别的理论原则得到统一的阐述,使二者的合理成份构成为新理论中的一种局部情形,从而使理论在否定之否定中实现新的突破,达到新的高度。

二、中医学理论发展中的唯心因素

由于时代和科学水平的局限,在中医学理论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形而上学与诡辨论的干扰,这种干扰违背了辩证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阻碍着理论的深入发展。

(―)形而上学的”道守如一“

两千年来,中医学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但是,它却始终没有脱离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其具体的理论原则,都只是对阴阳五行学说及其相应的理论结构的一一映射,表现出各种学说之间的理论同构现象,以习惯的语言表述,就是“道守如一”,“天道守恒”等等。在中医学的理论思维中,认识对象虽然是运动变化、复杂多样的,而按阴阳五行制作的理论框架又是一成不变的,在这种理论内部,实际上存在一种难以导致创新和质变的惰性结构,任何运动调节,都难以超脱出阴阳五行结构界限的范围。

    (二)臆想矛盾的诡辨干扰

由于研究方法上的种种局限,中医学不可避免地具有猜测和想象的特征,使得它至今不能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去把握各种互相作用、相互联系的具体过程,对形态与功能的关系更是了解甚微。因此它无法象西医学那样回答这样的问题:在事物的功能行为发生变化时,其形态结构的变化如何?其功能形态变化经过的各个具体环节及其条件如何?可能的条件与可能的变化趋势及其相互关系如何?这方面的理论困难使中医学难以把握人体形态结构上的运动规律,也难以在直观领域以外确切地把握功能变化的具体条件和规律。因此,它不得不降低理论预测的准确度和精确度。以至出现这样的情形,理论可能对已经成为过去的事实作出种种合乎规范的解释,却难以对将来的现象作出有把握的预测。

五运六气是中医学用来说明气候变化及其与疾病流行关系的理论。何年何月出现何种气候,取决于运气之间的相互作用。但这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又不是确定的。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各年各月多种气候都有出现的可能性。它规定了每年的大运、主运、客运,主气、客气、胜气、复气等,却没有规定何年岁运太过,何年岁运不及,何年岁胜气不足,何年岁复气有余。一切均有待于”善言天者,必有厌于物“,即根据已发生的事实来选择理论说明的方式。以实践第一来说,这是正确的;但从理论预测来说,却反映了理论与现实的不和谐。这样的理论说明并没有把握变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只能是脱离了条件来谈论变化,将臆想的矛盾强加于事物本身,终究陷入了诡辨的泥沼。

三、中医学理论必须在辩证”扬弃“中发展

第3篇

【摘要】 本文通过中西医思维方式比较,阐明中西医差异的实质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并指出以“中医西医化”来发展中医,结果只能是异化它类。要想实现中医学的卓然自立,只能从思维方式上寻找突破。具体做法是:理论研究,构建现代中医思维;基础教育,培养中医思维;临床实践,夯实中医思维。

【关键词】 思维方式;差异;中医学;发展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历经岁月更迭而生生不息,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它有过辉煌的过去,为祖国的卫生健康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在西学东进的劲风中,世人的眼光一起移向西方文明,代表东方智慧的中医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窘境[1]。“中医西医化”的思潮几乎将中医淹没,眼下有必要通过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理清中西医的本质、特点、优势及缺陷,探讨中医发展方向。

1 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

“任何一种医学都是文化,与其特定的思维相联系”[2]。中西医分属不同的思想体系,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医的思维框架主要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注重整体、功能、直觉的思维;西医的思维主要建立在西方哲学、科学的基础上,注重分析、结构、实证的思维。

中医是整体-类比思维,西医是个体-分析思维。中医不但将人本身各部分之间看成一个整体,而且将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在这个基础上采用类比、类推的方法将人体各部分与外界事物融为一体,即“人体小宇宙,宇宙大人体”。西医的分析还原论认为,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高级运动是由低级运动组成的,可一直追溯到细胞、分子水平,借助于精密仪器对原子、分子、基因等离子进行微观的分析。

中医是动态-功能思维,西医是实体-结构思维。“中医类比之象是动态、功能之象”[3]。中医很多概念只代表功能,不一定具有实体结构。“左肝右肺”绝非指肝在左边、肺在右边,而是指“肝”与“左”具有上升的阳性功能,“右”与“肺”具有下降的阴性功能。西医认为,一切现象、表现都是某个实体的存在,对于病情的解释一定要找到一个什么“体”(支原体,抗体,线粒体)、什么“子”(分子,原子,粒子)或什么“性”(阴性,阳性)并结合结构作为诊断的依据 [1]。同时借助于人体解剖学,对人体的病变部位做精准的结构把握。

中医是直觉-体悟思维,西医是实证-量化思维。中医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的认识是通过直觉体悟获得的,脏象、经络学说体现了这一点,脏腑的生理结构与人体实际解剖部位并不相同。西医则运用现代仪器,直接从病变部位摄取质方面的材料进行病变机理的实证,并测定定性、定量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

中医的整体、辩证的思维虽是宏观、系统的,但与现代医学相比,已显得粗糙、笼统和模糊;其动态功能的思维使体系封闭成一体,难以证伪,正确性高,准确性低;其直觉思维不是严密、理性的公理系统,重体悟不重论证。西医重个体、分析的思维,忽视整体以及个体间相互关联,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实体-结构思维是客观、科学的,却割裂了人体原有的横向联系,显得呆板、机械;其实证-量化思维带有程式化的倾向,以统一标准看待有差异的个体,结论往往有偏差。通过对照可知,思维方式决定下的中西医是大异其趣,各有利弊。这从理论上辨明:用西医的价值体系、思维方法来评判、怀疑甚至否定中医做法是极其错误的。

2 中医学发展的思考

中医从诞生之日起就凸显其思维的优势,为中华民族的养生、保健、预防、治病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自明朝西医传入以来,中医学出现了衰退迹象。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主观方面,缺乏对中医精髓的继承、深挖;客观方面,西方科学思维渗透、销蚀的结果。这使得中医学在发展道路上步履维艰。目前,最大的危机是中医西医化[4]。当务之急,中医学研究的目的是找回中医自己表达的“语言”,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价值观念,从而给中医学的发展提供适合的土壤[1]。

理论研究方面,构建现代中医思维。传统中医从整体、宏观、动态、辩证、联系上认知生命,是中医的强项。但也应看到中医不重量化、分析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生理病理上细节不清、结构不明、定量不够、诊断辩证上带有较大的模糊性,理论框架的万能化甚至僵化,造成中医学发展的缓慢[2]。中医学应该在坚持其传统思维方式的前提下,借鉴西医学的思维方式,强化微观性、分析性、逻辑性来弥补先天不足的问题。即在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的主导下,科学纳入分析还原思维,将中医朴素的系统论思维改造为现代系统科学思维。这有利于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在宏观与微观及宏微观结合上进一步发展中医[5]。

教育方面,培养中医思维。中医学思维的培养靠教育。首先,完善知识结构,科学设置中医课程。中医学是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三者相互交融的体系[4],其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中医学文化、哲学思想和医疗技能。其次,调整中医课程比重。中医院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应以中医课程为主,把中医知识结构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其余可安排选修课,这样学生的思维方式才可能由西医思维定势转变为中医思维。再次,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教师除讲授传统中医基础知识外,还应将历史文化背景、哲学根源及认识论、方法论等贯穿其中;最后,实现中医经典理论的“现代化”,加强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全面领悟中医学的精神实质,自觉形成中医学思维方式。也就是说,中医人应有相当的中医文化底蕴,如果中医人自身学养有了问题,比什么都可怕[1]。

临床方面,践行中医学思维,进行理论创新。现今,中医临床采用的是西医思维方式,运用西医诊断、中医治疗。这种方法,表面上用的是中医治疗,实际上已偏离中医的传统思维,最终导致临床治疗的西医化[5],这从原点就掉进西医思维和方法的陷阱[4],是很危险的。中西医是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文明,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切入点,强硬拉在一起,结果只能是两张皮。我们倡导,在临床上,诊断、治疗运用中医思维,积累经验,创新中医学理论。当然,中医学理论创新必须按自身的发展规律,坚持自身研究的取向、思维特点、学术价值主体,这样方可卓然自立,否则将异化它类。如近30年临床研究所创立的中医体质学,升华了中医学对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认识,促进了基础理论以及临床医学的发展。具体体现为:使病与诊在人体交叉关系上得到阐明,推动中医病因病机、辩证论治与方法干预的深入研究,拓宽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范围 [1]。同时,其“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不仅实现了中医诊断手段的多样化,而且向精准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琦.中医理论的特质与路向[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4-13.

[2] 刑玉瑞.中医思维研究与中医思维方法学[J].中医药学刊,2003,21(11):1832.

[3] 张其成.论中医思维及其走向[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4):10-12.

[4] 刘吉.中医发展现状及思考[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3(2):5-7.

第4篇

贵州省毕节市高等医学专科学校 贵州省毕节市 551700

【摘 要】本文根据多年教学实践,针对学生中医临床思维培养问题展开了阐述与理性分析,找出了培养学生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 中医;临床思维培养;思考

我国中医培养教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在医术传承和学术思想培育方面成绩斐然。大批学业有成的中医药人才运用所学智慧在我国中医学临床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有不尽人意的事实:部分中医求学者由于缺乏牢固的中医临床思维导致学业不够精深,不能很好地掌握中医学的理论本质,于是在临床实践中无法做到技术娴熟。有的医者即使从医多年也依然无法做到医术精湛,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无意的医疗事故。因此对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应该在中医学习初期得到足够的重视。

1 中医学临床思维的内涵

中医学的临床思维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上,讲究机体的整体和谐,其临床实践力求使人的脉络、气血等达到平衡,并将理法方药的思维方法贯穿始终,体现了独特的认知过程和逻辑思路。在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下,中医学在划分事物的归类以阴阳为原则,而在认识事物的相关性则以五行为基础。这正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思维辩证的综合体现。

2 阻碍中医思维模式形成的因素

2.1 学习者缺乏专业潜质

要理解好中医学独特的理论,必须要有相应的专业潜质。中医学的思维模式要求学习者或者从业者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人文知识功底,只有深厚的文化积累和国学基础才能够获得学业、学术思维上的悟性。这就要求医学院校或中医学教育者在挑选学习者时要认真测试和筛选,不搞一刀切。对高中阶段过早分文理科而造成的没有国学基础知识和人文基础知识水平较低的学生,即使综合成绩达标也不应录取。

2. 2 初、中级教育体系和理念的影响

目前,现代西方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极大地影响着我国初、中级教育体系。

在肯定它优势的同时,我们不应忽略对青少年东方文化体系的认知和培养。否则,在习惯了西方自然科学认识规律的学生,非常不容易跨越东西方的思维鸿沟,很难理解“阴阳五行”的纯东方思维的本质。

2.3 医学院校课程设置的弊端

首先,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部分中医学院校的教学理念机械地套用了西医学院的思路,这并不符合中医学的教学规律。

一项对广州中医药大学五年制中医学专业中医类课程的问卷调查显示,对目前教学计划中中医类课程设置与安排的看法认为非常合理的占2%,基本合理的占48%,不合理的占35%,非常不合理的占15%。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在低年级中医、西医基础课同时并行,在初学者的中医思维还未建立起来之时,又接受与中国传统医学体系完全不同的西医理论,这样的课程设施,使中医学专业学生的思维模式容易造成混乱。

其次中医经典课程设置不足。

再次,教材的使用不慎必然会歪曲了原著的本意,如不及时修正久而久之便会造成以讹传讹的结果。

3 应对措施

3.1 深刻理解中医临床思维的本质

根据学者邢玉瑞的论述,中医的原创思维体系是以人的日常生活为问题语境,以“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的基础,以事物的相关性和相对性为逻辑起点,从主体体验关系的角度来描述和定义来把握对象间的关系。以上思维要素维要素决定了中医思维具有直觉性与辩证性的特点,直觉性体现在“天人合一”观将对象世界规定为主客不分、大化流行的和谐整体,而其辩证性则体现在以“阴阳”为分析事物的分类原则,以“五行”为理解事物之间关系的普遍联系的原则上。形成了以客观事物自然整体显现于外的现象为依据,以物象或意象为工具,运用直觉比喻、象征、联想、推类等方法,以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把握对象世界的普遍联系乃至本原之象的“象思维”。

3.2 优化课程设置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除四大经典医著之外,要增设并普及与中医思维模式形成不可分割的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为必修课程。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深刻地揭示了宇宙发展演变的规律,如《易经》等的阴阳理论对自然界的本末源流形成了独到的见解,成为中医理论的基础学说。

无论是学院课程还是个人自学课程,在时间设置方面应充分考虑到医学典籍、“中医基础”、“中医诊断”等课程的专业基础性特点,必须保证开设时间的严格性和学习时段的充足性。

在思维模式培养方面,在学业初始阶段就要注重学生中医学科理性认识的培养,在中医学低年级或自学者初学阶段,利用基础课程的内容为实体,训练学生的中医学辩证思维和中医学特有的“象思维”,注重“心悟”领会的学习方法,为中医临床思维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中医学的临床思维培养必须贯穿于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医学院校和中医传承者应该深刻理解中医原创思维的本质,把握其认识基础、遵循其逻辑规律,熟悉其思维特征,将中医思维的各个阶段的特征训练融入教学之中。既要注重经典医著的精髓传授,也要加强祖国古典哲学思想的传承;既要夯实学习者中医知识的基础,更要在课程设置中注重中西医学科体系中的合理设置。真正为学习者和从医者建立中医临床思维体系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吴薇, 黄秀云, 何殷, 黄亮. 五年制中医学专业中医类课程设置调查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10(08).

第5篇

1探究“中医学延缓衰老体系”理论的重要性

人们追求防老抗衰、延长寿命是重要的课题之一,中医学在防老抗衰的悠久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法方药体系。例如,这个体系中的“延缓衰老的思想”究竟是指什么?有的人认为补肾、补脾、或补肾与补脾相结合的延缓衰老的思想,有的人认为服食某一种药物的延缓衰老的思想等等,观点不一,确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在现有的文献资料中,体现人们零散地记载延缓衰老的内容,确有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整理的必要性。

探究“中医学延缓衰老体系”理论的基本模式,是统一“延缓衰老的思想”的关键之处,具有指引人们健康发展方向的作用,形成系统化延缓衰老的理论。

2探究“中医学延缓衰老体系"理论的基本模式

2.1“体系”一词的含义、分类、辨证关系

依据我国《现代汉语词典》表明“体系”一词,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因此,将“体系”划分为整体的体系和局部的体系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的体系理论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唯物辩证关系。

2.1.1中医学的“整体的体系”理论  人们公认中医学具有独特的中医理论体军,从体系而言,这个“整体的体系”理论,包括阴阳理论、五行理论等。

2.1.2中医学的“局部的体系”理论  在“整体的体系”理论指导下,进一步划分了诸多的“局部的体系”理论,例如中医学的“心脏”是“局部的体系”理论之一,存在专项的“理、法、方、药”的情况,在这个“局部的体系”理论中存在心阴、心阳、心属火,表明了在阴阳理论、五行理论等指导下的阐述的理论情况,是“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唯物辩证关系。正因为古人在当时的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在医疗实践中创造了“整体的体系”理论和“局部的体系”理论,使今人清楚地看到这个体系理论的伟大成果。

2.2“中医学延缓衰老的体系”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是“局部的体系”理论

2.2.1起源于《黄帝内经》  在现有的文献资料中,人们公认《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随之,历代人士丰富、发展之,前人处在科技设备底下的社会环境中,以实践经验为主,为人类健康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衰老是人类生命的必然规律,概括地分为两类:生理性衰老与病理性衰老。这两类衰老互相影响,形成一系列复杂变化。《内经》记载了“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及“四十岁……腠理始疏,荣华颓落……”,表明人四十岁开始衰变、出现的现象、人的寿命理论等。

2.2.2人们对衰老的系统抡述是从金元以后开始的,是“局部的体系”理论  在现有的文献资料中,人们对衰老的具体的系统论述的资料,按照年限归类之,其数量与详细的内容是以金元以后居多,记载了在预防和治疗方面抗衰防老的一些有效的具体方法和具体途径。可见,人们处在年代的因素、积累经验、发现具有延缓衰老作用的具体药物的漫长的时间中,产生零散地记载了有效的延缓衰老的具体内容,这些具体内容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局部的理法方药体系。

2.3概述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中,经现代科技设备研究、证明对人确有延缓衰老作用的“中医学延缓衰老的体系”理论,重点突出“延缓衰老的思想”

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中,经现代科技设备研究、证明对人确有延缓衰老作用的“中医学延缓衰老的体系”理论比较多,例如,对某个方剂的研究情况,对某个中草药的研究情况,对某个中医理论的研究情况,在本文中不能完整地表述之,只能概述之要点。

2.3.1在天、地、人三者的“整体”方面,笔者认为“延缓衰老的思想”是坚持中医学的整体观察的辩证思想、实施综合方法、防止单一方法的危害  人生存在自然界之中,人的寿命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本身的因素三个方面的影响,是缺一不可的关系。唯有中医学整体观察的辩证思想揭示了这三个方面因素的辩证关系,符合天、地、人相应的自然规律。《内经》在探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中,并不是把人体分割成各个部分孤立地加以分析研究,而是从人体内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体与自然界相互联系中加以认识的,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一体〉、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天人合一《内经》展示整体地把握生命规律、辩证地对待生命活动、从功能概括生命本质。《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表达了人与外界环境具有统一性。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自然界的阳光、空气、水和食物等,是生活所必须的,它们也可以造成自然灾害和疾病。因此,人的生命活动是在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来完成的。人与外界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苏晶等人员通过对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和1991、1992两年度北京地区地面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为《内经》的“时藏阴阳”理论提供了现代科学证据,证明了古人认识的正确性,说明了自然界时空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任何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都需要与生物环境保持统一,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人有依赖于外界环境的一面,又有独立于环境的一面。人有适应外界条件变化的能力,有主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许多疾病的发生是与环境变化有关的,如疫病的流行,使部分的人夭折;同时,人又能通过体育锻炼、药物调理等方法逐渐地适应环境变化而不发生疾病,因此,人与外界环境是一个对立的统一整体,人体本身自成体系,是一个对立的统一整体。在依法治国的社会发展中,应当科学地开发自然环境,应当保持生态平衡,建立科学化、法制化的管理体系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强调积极改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延缓衰老的外在的、客观因素,强调人本身的因素是延缓衰老的内在因素。

第6篇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观察病情、判断病情及病种、辨别证候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技能的一门学科,其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也是基础理论和临床各学科之间的桥梁,具有基础理论结合临床实践的特点,是中医学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诊断学不仅作为中医学专业所有课程中的主干课程,而且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科目,其对于临床的学习及实践能力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增加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对中医诊断学的教改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在课堂上通过老师传授知识外,增加现代化辩证训练软件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辩证训练软件对中医诊断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等的训练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而且对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1.辩证训练软件开发意义

 

对于医学生来说,在临床上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临床技能的训练上,医学生所面对的都是真实存在的病人,而不是书本中所出现的文字和图片,常常会因为理论知识掌握不牢靠、面对病人紧张、不能将理论准确运用到实践中等种种原因对病人造成伤害,使病人不愿意配合治疗,对临床教学造成影响。近年来,因医学生而出现的医患纠纷时常发生,很多病人认为医学生对其造成了伤害,在心理上对见习及实习的医学生均有抵触的心理,不愿意配合治疗。随着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我国的《执业医师法》禁止了在临床上将病人作为临床教学中的“道具”的做法,使医学生们实践机会越来越少,使其在初次进入到临床时的实践能力越来越差。通过对“标准化病人”进行望、闻、问、切四诊进行培训,使医学生能在四诊诊断能力上得到提高。通过“望诊”观察病人的色、神、形、舌象、五官、皮肤等,以发现异常的表现。“闻诊”中医生可运用听觉诊断病人的呼吸、语言、呕吐、咳嗽等声音,也可运用嗅觉对病人排出物的气味、发出的异常气味进行诊察。通过“问诊”询问病人与疾病相关的情况,如病人的既往史、自觉症状等,从而可了解病人疾病的发展史、诊疗等诊察方法。“切诊”是医生用手轻触病人的脉搏和轻按病人的手足、腹部等部位,通过脉象的变化及相关异象,了解到病变情况的诊察方法。通过四诊方法可收集病人的症状、病史和体征。但中医诊断的技能教学包括辩证思维能力和四诊诊断能力两部分,而“标准化病人”的引入只能提高医学生四诊诊断的能力,对中医诊断中辩证思维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具体针对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上还是以在课堂上通过老师举例分析为主。由于在课堂中的时间有限,老师不能对每一个典型案例进行举例分析,更不能通过对多个病例的比较分析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加强学生们的认识。由于在课堂上都是通过老师对案例进行授讲,且案例的分析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分析,这样便很难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思考性,很难达到对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目的,所以,对中医诊断学的教改中需要能提高学生们辩证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其中辩证训练软件的开发便是解决这一问题切实可行的方法。辩证训练软件的开发除了在实验课上可供学生使用外,还可在适当的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这样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因此,辩证训练软件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由于临床实践机会的缺乏造成学生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应用到临床上的情况,使学生在临床上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辩证训练软件的开发方法探讨

 

目前已推向市场及正在研究的能够为医学提供辩证结果分析的软件有很多,但却没有一种是对临床教学具有针对性的专业软件。目前市面上已有的软件均是针对临床医生为其提供诊断及治疗方法,而没有一种软件是针对基础教学的。因此,此类软件不能适用于基础教学,主要原因有:①此软件中没有大量与书本相关的病案,使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更多的案例可供分析。学生可通过自行输入的方式对病案进行输入解决,但由于在中医术语表达上可能会出现不统一性及软件开发设计者自身的原因等多种因素,会导致此类软件所给出的辩证结果不止一种,且在用语上与教材相差甚远。因此,开发针对基础教学的软件需提供较多的典型案例且要满足辩证结果与教材的表述一致,这样才能使学生反复训练加深对知识的认知。②目前市面上的辩证软件均是直接就给出辩证结果,并没有具体的思维分析过程。此类软件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生,因此可以直接给出诊断结果。由于思维分析过程这个对训练学生的辩证能力最重要的环节省略了,因此此类软件不能用于基础教学。用于基础教学的软件还应加强针对性,能提供具体病案辩证分析和思维的过程,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辩证思维能力,从而在教学质量上得到提高。

 

开发具有人机对话的辩证训练软件应用到中医诊断学的教改中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是中医教改中切实可行的辩证训练的方法之一,达到为社会培养优质医学人才的目的。

第7篇

Abstract: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study of human physiology, pathology, and disease diagnosis and control of such a discipline, has its own unique theoretical system. This paper from the scientific principles of Chinese medicine, to materialism, system theory, basic theory of the main line of material explores how to achieve modernization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哲学原理;中医现代化;探讨

Key words: philosoph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vestigate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247-01

0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时代的兴起,人类思想观念的更新,现代人类受诸多因素的干扰,出现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自身的健康似乎是为药是治,甚至有些业界人士走偏了路子,背弃了中医的理论,而跟着感觉走去了,实际上是违背了中医的内涵,违背了中医的特点―整体观念与辩证论治,也就是违背了科学。

1中医科学原理

中医作为一门学科,它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其理论体系受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阴阳五行是物质的,是中医的基础,它把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精、津液、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的生理病理机能,用阴阳属性来概括,用五行来归类,并利用阴阳矛盾的相互制约和五行的生克制化的规律,采用自然界的药物来纠正人体阴阳这一对矛盾的偏盛或偏衰。

1.1 阴阳学说阴阳对立观念思想的起源,是来自男女不同性别这一人类原始思想的产物。阴阳思想的产生和流传在传说中比较早远。阴阳的本体含义不仅是物质的,而且也是功能的,是天地万物刚柔动静运动变化现象性质功能属性的象征。所以,在古代哲学思想观念中,阴阳是引起事物发生变革,不见其事而见其功的无形机能和物质势力。阴阳的无形有功的阴阳势能效应和宇宙中存在的暗能量、引力场、磁力场的势能效应一样,虽然不具有实物性,但却具有被人感知的势能效应。阴阳的对立统一,是维持事物在矛盾中不断平衡发展,产生积极成果的根本保证。在这广泛原则的基础上,中医学建立了以阴阳学说为指导思想的中医学理论。

1.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的势能性质分类规定,对天地万物进行总体归纳的一种系统的归纳方法。它把世界万物一系列特有的归纳概念,通过系统的逻辑论证,将世界上千差万别,形殊类异的事物,按五行特有的功能属性,分门别类梳出条理,分类标示出木、火、土、金、水的功能属性及五行物质势力相生相克的特殊本质和相互间的生克制化联系,指导人们用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深入认识自然界各类物质势能和人体生理机能在维持整体动态平衡的关系中,各个系统环节生克制化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趋势,解决矛盾时,针对矛盾的主要性质“对症下药”,用钥锁关系找到正确处理矛盾的方法。中医学理论的科学原理,是把阴阳气血津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风寒署湿燥火,寒热温凉,升降沉浮辩证的高度统一。

2中医现代化

中医现代化研究,就是以中医整体观将相互关联的、现代生物医学对物质的单一的、静态的认识,用世界公认的“系统论”的动态观、层次观,使之整体综合化,再加以整体“八纲”认别,就成了中医核心理论总率下的中医现代化了。

2.1 中医现代化研究指导方向离不开中医的“整体观念”我们用诸如哲学、逻辑学、唯物论、信息学等科学的观点研究现代化的中医,将“中医现代化”方向路线选择为整体观。中医的整体观念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它指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首先,人体自身是一个闭合的完整的体系;其次,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人体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遵循中医的整体观,是中医现代化研究在人体生理和病理方面体现人体的一致性的体现。中医的的整体观体现在中医的现代研究方面具体方略是“四诊八纲”,“四诊八纲”是我国中医最早的核心理论基础,现代医学的一切检查、监测方法和器械都是望、闻、问、切四诊的延伸。而人体疾病的病证概括又离不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中医现代化革新,也无不遵循中医或者祖国医学古代的朴素的唯物论。我们知道哲学中的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所以历代许多医家绞尽脑汁探索人是什么物质组成的,但由于当时自然科学条件的限制,显微镜都没有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走物质基础发展中医药之路。从唯物论、系统论、物质基础理论来研究,这些理论研究认为:人的任何系统、器官、分子、细胞、基因、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整体和单一物质基础是不可分离的相互依存关系,有了物质单一基础,没有整体,它是极不完善的,就像现代生物医学,对许多多发病、综合症、复合病症、器质性病变不能治疗。整体观不但具备了系统论的动态性、层次性,整体性三性,还具有“系统论”没有的“四诊八纲”;只有增加了这四个字,中医才能顺利的走向现代化。反之,如果整体不知是什么物质组成的,整体就是完全模糊集合、模糊逻辑,我们必须知道整体是由那些物质组成,相互缺一不可。从逻辑学、唯物论,整体全息观、天人合一观,系统论说,整体与物质基础是相辅相成。

第8篇

【关键词】中医护理;临床应用;探讨

1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中医护理具有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

1.1 整体观念包括了人体自身,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现代特别重视的心理因素等各方面的平衡与统一。这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相一致的[1],充分说明了中医护理倾向于人的整体性、有机性、连续性;并且,“天人合一”这一朴素辩证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

1.2 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又一基本特点,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护理方法。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本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施护,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则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辩证的正确与否。辩证施护体现了临床护理过程中着重透过现象看本质,因而采取了“同病异护”、“异病同护”、“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等方法。

2 中医护理的现状

中医护理同中医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疾病,就有了医和护,医护是同源的。现阶段中医护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医护理适合现代护理的发展方向,其效果也渐渐得到肯定。另外中医护理在社区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且拥有巨大的国际市场。近10年来中医护理研究方向:1.开展中医护理高等教育研究2. 开展中医整体护理模式的研究;3.开展中药外用药护理的研究;4.开展中医护理技术与方法在社区保健和康复的应用研究[2]。

3 中医护理存在的问题

3.1 现有中医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缺乏国际交流的水平;

3.2 现有护理人员还未普及中医护理学知识、缺乏辩证施护的能力[3];

3.3 中医护理的应用范围不广泛 、学科内涵还比较模糊;

3.4 中医护理技术不普及、操作实践机会少[4];

3.5 中医护理学与现代护理学的磨合还处在不成熟的阶段。

4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护理的特色与优势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从饮食、情志、病情观察、生活起居和诊疗技术等诸方面讲述了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内容,同时也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这里着重探讨辩证施护,中医认识和护理病人、是既辨病又辩证的。辨证着眼于证的分辨,如一初起发热、恶寒、头身痛、脉浮的病人,初步印象为感冒病。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不同,常表现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不同的证,只有辨别清楚是风寒证还是风热证,才能确定施护的方法。如属风寒感冒,根据“寒者热之”的护理原则,应采用避风寒保暖,室温宜偏高。饮食上可给生姜红糖水等辛温解表之护法;苦属风热感冒,根据“热者寒之”的护则,应采用室温宜低,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减轻心烦、口干之不适感。饮食宜给绿豆汤、西瓜、藕汁、苦瓜等清热生津辛凉之品。这就是所谓的“同病异护”。但在临床上有时可见到一种病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所谓"异病同护",就是指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护理。比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等,是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都可采用升提中气的护理方法。如用黄芪、党参炖母鸡,苡仁粥、茯苓粥等益气健脾之品;注意休息,避免疲劳,以培育中气;采用针刺百会、关元、长强穴,以补中益气;保持会清洁,用五倍子、白矾煎水熏洗以促使回纳等。由此可见,中医护理主要的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和“证”的不同。相同的病机和证,可采用基本相同的护理方法,不同的病机和证要采用不同的施护措施。所谓“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实质是由于“证”的概念中包涵着病机在内的缘故。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护法,就是辨证施护的精神实质。

5 中医护理的展望

中医护理要发展,要走向世界,就必须要走科学研究的道路,走继续教育的道路。在护理工作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传统医学内容丰富多彩,疗效显著,中医护理有待于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实践、整理、提高。

参考文献:

[1] 孙理军,中医基础,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2] 刘虹,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第9篇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概论;教材建设;非医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205-02

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中医药院校新兴专业应运而生,如我校陆续开设了公共管理、医院管理、法学、医学英语等非医学专业。这些专业培养目标并非是医护人员,但毕业后的工作大多数都与医疗相关,这就要求该类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医学知识背景[1]。因此,在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都开设了一些概论类中医课程,使该类专业学生在扎实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中医学知识。《中医学基础概论》为我校针对这些非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四门基础课整合而成,分上下两部。该课程建设的目标,即通过合理精选内容教学,组织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等,为非医学专业学生提供一个结构较为完整、合理的中医学知识框架,使其能够利用有限的课时达到对中医学基础知识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以后工作有所裨益。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课程的具体化[2]。目前所使用的《中医学基础概论》教材,是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四门基础课的内容组合而成,编制时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合,删除了一些重复的部分,但四门课程基本还保留原课程的基本框架结构。但由于篇幅所限,很多篇章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缩写,使得该教材成了四门基础课的缩写版,这就造成了该门课程知识点繁多,内容庞杂,几乎涵盖了四门课程所有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数有限,讲课时教师不能缩减授课内容,对于很多知识点只能点到为止,无时间深入展开。对于学生来说,在很短的时间内既要理解和掌握大量生疏拗口的术语,又要了解或掌握各种中医理论的内涵、特点、功能等,加之老师没有时间就一些难点进行深入分析,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感到困难吃力,并逐渐失去兴趣。因此,根据非医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结合非医专业的实际需要,组织编制更为适合的教学大纲和修订特色教材,成为非医专业中医学基础概论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该课程开设已近十年,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的思索,对该课程在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提出一些探索性建议。

一、按照中医理、法、方、药的思维逻辑关系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理、法、方、药是中医学关于诊断与治疗操作规范的四大要素,也是贯穿应用中医理论、诊法、治法在临床实践中的思维方法,体现了中医的优势和特色。《中医学基础概论》包含的中医学最重要的四门基础课程,也正是理、法、方、药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因此,在教材编写时,建议打破原有四门课程的界限,将所有知识点重新整合,按照中医理、法、方、药的思维逻辑关系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注重前后教学内容的衔接,使得整本教材的内容沿着一条主线贯穿下来,显现中医学知识的整体性与相互关联性。具体讲,可在总论中重点介绍中医学的特色,以及中医临证的特殊思维方法,然后按照: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学说,法――中医的特色诊法和辩证论治方法,方――体现治法的经典方剂,药――构成方剂的常用药物,组织归纳全书内容。在编写过程中要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与主线关联度不大的内容该删除的就删除,该简单介绍就简单,对于一些核心的理论与知识点,尽量详尽介绍,但也要考虑非医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论述要通俗易懂,不要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加强不同课程知识点的融合,体现整体优势

在确定整本教材主线的情况下,我们要反复琢磨教材内容,对涉及的四门基础课程的各个知识点进行综合和融合,这种融合不是对具体知识点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一定的逻辑结构和合理比例,将相邻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糅合在一起。中医学理论自成一体,其各部分内容常相互佐证或互释,在论述某一基本理论时往往要涉及后面章节的内容,甚至是中药学、方剂学或其他专业课的内容,例如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部分则会涉及藏象、诊断、治则、药物等各方面的知识,这就为多章节知识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但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相互印证关系,也为内容的整合设置了难度。因此,我们在融合相关教学内容时,应该打破以前的章节框架结构,重新梳理整合各知识点内容,每个知识点只保留核心内容,而其他相关的或外延性的内容,分散到其他相关章节。如上面提到的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部分,可以从阴阳五行学说中删除,而在藏象、诊断、治则等章节编写中,体现该学说对各部分的指导作用。如此整合不仅可以避免各章节之间内容的重复,简化教学内容,而且加强了相关章节之间的联系,显示了中医学知识的整体性与相互关联性,也使教学实施更具有现实可行性。

三、把握中医学的精髓,凸显中医学思维方式

中医学是祖国的传统医学,至今仍以特有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独立于世界传统医学之林。中医学孕育于中国传统人文土壤之中,与西方现代医学有明显的异质性,具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比如较多地运用哲学思辩,甚至直接借用哲学原理阐述医学现象。因此作为中医学概论课程,不仅仅在于给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中医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构建中医学自身的思维方式,自觉运用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理解和看待生命现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和把握中医学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的精髓。这就要求在教材编写中要彰显中医学的学术特征,在不同章节内容设计时,注意渗透中医“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辩证论治”等基本观点,注重对中医经典理论的引用,使得全书显示出浓郁的中医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有限的课时,使学生受到独特的中医文化、中医思维等熏陶,最终能够感悟中医,喜欢中医。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非医学专业《中医学基础概论》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在教材编写和教案制定上进行探索和改革,从非医学专业的功能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按照中医学独特的思维逻辑关系,精练浓缩中医学基础知识,优化知识框架结构,编写一本高度融合的、专门针对非医学专业的综合性中医教材,将有利于非医学专业学生获得良好的中医学背景知识,对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欧美视频 |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激情综合婷婷 | 久久免费国产视频 | 日韩一区精品 | 在线国产一区 | 亚洲精品麻豆 | 免费一区二区 | 操操影院| 国产精品原创 | 超碰人人在线 | 少妇一级片 | 免费的黄色网址 | 91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 在线观看视频91 | 九九热在线视频 | 亚洲天堂日本 | 秘密爱大尺度做爰呻吟 | 国产精品视频网站 | 欧洲色综合 | 欧美精品日韩 |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二区视频在线播放 | 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香蕉成人网 |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 中文字幕少妇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欧美日韩毛片 | 亚洲自拍偷拍视频 | 亚洲激情综合 | 日日夜夜草 | 可以看av的网站 | 欧美在线不卡 | 欧美久久视频 | 天天操天 | 国产永久精品 | 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黄色一区二区 | 五月婷婷丁香 | 日韩在线中文字幕 | 蜜桃精品一区二区 | 91av导航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国产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日韩精品极品 |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免费 | 99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粉嫩 | 男人添女荫道口图片 | txvlog.com| 亚洲成人黄色 |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 国产一级片视频 | 欧美激情第二页 | 国产日韩欧美日韩大片 | 午夜影院黄| 国产精品原创 | 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 懂色av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在线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片 | 欧美夜夜操 | 久久久天堂国产精品女人 | 日韩三级久久 | 中文字幕第一 | 国产天堂网 | 欧美1级片| 日本黄色中文字幕 | 99久久久国产精品 | 美女网站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一区在线视频 | 福利精品 | 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 久久香蕉精品 | 99久久婷婷 | 日韩av一二三区 | 成人黄色小视频 | 超碰在线看 | 久久久久久97 | 天天拍夜夜操 |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91av在线播放 | 天天久久综合 | 在线免费成人 | 一区二区久久 | 美日韩在线 | 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小视频 | 神马久久影院 | 三年中文在线看免费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 丁香九月婷婷 | 国产综合一区二区 | 亚洲综合在线视频 | 综合二区 | 岛国在线视频 |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本 | 93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 黄色一级大片在线免费看国产一 | 深夜福利网站 | 日韩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视频一区二 | 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 欧美色图一区 | 在线亚洲天堂 | 看黄色大片| 国产精品二 | 91看片在线 | 黄色一级毛片 | 亚洲另类色图 | 毛片一级片|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视频 | 91禁蘑菇在线看 |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 | 欧美成人极品 | 91视频专区 | 日本丰满少妇裸体自慰 | www亚洲精品| 18岁毛片| 99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粉嫩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 久久av资源 | 国产精品va| 日本在线网站 | 色综合一区二区 | 能看的av网站 | 日日狠狠| 亚洲一区二区av | 日韩a在线观看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 国产成人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 四虎影院www | 狠狠干狠狠操 | 久久国产99| 亚洲男人天堂网 |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毛茸茸性猛交xxxx |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 | 欧美成人免费视频 | 国产一区二区日韩 | 四虎8848精品成人免费网站 | 91调教视频|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在线网站 | 日韩综合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日韩精品 | 亚洲精品自拍 | 午夜aaa | 青青操国产 | 久久最新视频 | 一级淫片观看 | 日韩在线精品视频 | 国产精品二区一区二区aⅴ污介绍 | 亚洲精品免费视频 | 亚洲免费婷婷 | 日韩一区精品 | 日韩在线成人 | 中国黄色一级片 | 成人免费毛片嘿嘿连载视频 | 欧美黄色一级大片 |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久久一区二区视频 | 九九热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精品婷婷 |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日韩国产三级 | 亚洲不卡 | 免费在线观看黄色片 | 日韩av免费播放 | 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 天天操夜夜干 | 人人艹人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国产成人在线视频 | 欧美九九九 | 久久小视频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福利在线 | 最新日韩av| 在线日韩欧美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爽 | 婷婷伊人网 | 午夜性福利 | 欧美精品在线观看 | av播播| 久久久少妇 | 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 九九热精品在线 | 成人免费在线视频观看 | 免费黄色小视频 | 久久中文网 | 黄色www. | 师生出轨h灌满了1v1 | 亚洲美女一区 | 欧美a在线| 日本久久久久 | 99久久精品一区二区成人 | 欧美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网站 | 中文字幕av片 | 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6 | av片在线看 | 在线黄网| 99福利视频| 国产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 午夜精品免费 | 久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 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 欧美性生交xxxxx久久久 | 日韩久久视频 | 六月婷婷综合 | 黄色av免费观看 | 欧美日日夜夜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四虎色播| 91麻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黄片毛片在线观看 |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欧美日韩 | 国产一级黄色 | 91精品国产99久久久久久红楼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国产在线观看 |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精品乱码 | 91精品国 | 日本欧美在线 | 中文字幕系列 | 久久精品在线 | 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专区不卡 | 久草福利在线 | 国产一级片视频 | 国产视频三区 | 久久福利网 | 日本少妇中文字幕 | 丁香六月综合 | 黄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一区 |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 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婷婷天堂 | 欧美色图一区二区三区 | 男女啪啪免费 | 免费毛片视频 | 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看 | 久久久久久成人 | 日韩一区不卡 | 中国农村毛片免费播放 | 成人在线观看视频网站 | 又色又爽又黄gif动态图 | 草草视频在线 | 久久久久人 | av不卡在线播放 | 欧美日韩黄 |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一区视频 | 三上悠亚激情av一区二区三区 | 成年人午夜视频 | 香蕉视频在线看 | www.日本在线观看 | 黄色小视频免费看 | 99视频在线精品免费观看2 | 秋霞一区| 黄色精品网站 | 五月天激情婷婷 | 性做久久久久久 | 成人深夜 | 日韩精品免费看 | 三上悠亚激情av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一区二区 |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快播少女爱欢乐 | 国产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 天天看片天天爽 | 中文字字幕 | 久久免费影院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久久草视频 | 国产成人av在线 | 涩涩97|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 女人高潮特级毛片 | a天堂在线视频 | 国产三级在线看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精品蜜桃一区二区三区 | 波多野吉衣一二三区乱码 | h片免费看 | 成年人免费看视频 | 成人免费激情视频 | 毛片网站视频 | 成人涩涩视频 | 99久久精品一区二区成人 |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 三级黄色在线观看 | 欧美精品成人 | 黄色片一级片 | 在线观看一区 |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 黄色一级片免费看 | 911亚洲精品 | 欧美一级黄 | 色激情网| 免费观看全黄做爰大片视频美国 | 日韩黄色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 | 亚欧av在线 |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天天狠天天 | 爱福利视频 | 免费av片 | 日韩在线精品视频 | 欧美视频三区 | 五月婷婷综合在线 | 中国av片 | 69人人| 久草福利资源站 | 99这里只有精品 | 成人免费看片98欧美 | 久久婷婷色 | 麻豆av免费观看 | 91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 | 爱搞逼综合网 | www.av在线 | 久久久久国产视频 | 成人羞羞网站 | 黄色成人av | 亚洲午夜在线观看 | 欧美成人毛片 | 在线国产小视频 | 日韩午夜在线 | 日本免费在线 | 成人激情综合网 | 久久免费高清视频 | 中文有码在线观看 | 99色综合 | 国产91页| 不卡在线视频 | 亚洲免费网站 | 国产毛片av| 97视频免费观看 | 精品日韩一区 | 激情高潮到大叫狂喷水 | 亚洲精品aaa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 | 99精品久久久久久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91精品在线观看 | 狠狠操综合 | 五月天婷婷影院 | 午夜精品在线观看 | 国内精品国产成人国产三级 | 日日干夜夜爽 | 一区二区国产视频 | 日韩精品观看 | 在线亚洲一区 | 国产理论在线观看 | 日韩黄色一级 | 久久亚洲免费视频 | 免费欧美视频 | 久久免费小视频 | 精品久久网 | 欧美一级二级三级 | 国产福利小视频 | 成人深夜| 日韩手机看片 | 欧美国产综合 | 成人精品三级av在线看 | 国产女人18毛片水18精品 | 久久久在线 | 久久久亚洲一区 | 久久国产99 | av色在线| 久久久精品在线观看 | 亚洲第一区视频 | 黄色片www | 亚洲激情片 | 成人性色生活片 | 免费亚洲婷婷 | 91av免费| aaa成人| 国产免费小视频 | 欧美日韩亚洲视频 | 在线观看日韩 | 97在线超碰| 性久久久久久 |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欧美国产在线观看 | 免费av大片 | 青青在线 | 国产天天操 | 欧美片网站免费 | 一级大片 | 亚洲成a人片| 中文字幕97| 日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 亚洲免费av在线 | 四虎黄色片 | 国产日韩一区 | 日韩少妇视频 | 一级免费片 | 欧美成人小视频 | 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 欧美mv日韩mv国产网站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我 | 亚洲黄视频 | 91新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观看 | 天天有av|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 午夜精品国产精品大乳美女 | 国产激情视频在线 | 99精品在线观看 | 四虎在线观看 |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高清 | 色婷婷成人 | 伊人网在线观看 | 四虎永久在线 | 免费黄色一级视频 | 日韩精品欧美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动漫 | 欧美91视频 | 免费毛片在线 | 久久国产综合 | 亚洲精品福利 | 亚洲区视频| 久久免费毛片 | 亚洲小视频 | 成人午夜精品 | 久草精品视频 | 欧美日韩免费视频 | 91插插插插插 | 欧美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在线观看视频 | 久久国产精品99久久人人澡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 亚洲黄色影院 | 日日夜夜精品免费 | 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 | 日本在线天堂 | 欧美综合视频 | 国产一区二区欧美 | 欧美成人久久 | 日韩在线观看av | 中文字幕日韩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在线观看网站 | 国产区视频 |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观看 | 亚洲精选一区 |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黑人巨大猛烈捣出白浆 | 三级黄色片免费看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中文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 a视频在线|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成人在线观看 | 91亚色视频| 亚洲在线观看视频 | 欧美色图在线视频 | 国产一区精品在线观看 | 免费精品视频 | 久久久久久97 | www.中文字幕| 黄色免费小视频 | 国产精品美女在线观看 | www.成人 | 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区一区 | 日韩大片在线观看 | 欧美精品第一页 | 91久久久久 |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 | 国产中文字幕在线 |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日本在线小视频 | 官场少妇尤物雪白高耸 | www一级片 | 日韩少妇av| 亚洲在线观看视频 | 欧美精品网站 | 麻豆中文字幕 | 亚洲黄色三级 | 高清一级片 | 成人免费福利视频 | 中文字幕第一 | 亚洲男人在线 | 成人女同在线观看 | 五月天婷婷网站 | 日韩av手机在线 | 国产网站在线 | 国产小视频在线播放 | 精品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久在线视频 | 欧美色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精品 | 色中色综合 | 97超碰资源 | 成人羞羞网站 | 成年人免费看视频 | 国产h在线 | 能看的av网站| 久久久久女教师免费一区 | 亚洲最新av | 欧美又大粗又爽又黄大片视频 | 色综合av| 亚洲国产第一页 | 放几个免费的毛片出来看 | 亚洲专区一区 | 亚洲黄色天堂 | 国产又粗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 | 国产福利在线播放 | 欧美一区视频 | 国产成人av在线播放 | 亚洲一级免费视频 | www亚洲| 99国产免费 | 视频一二区| 日韩欧美二区 | av大片在线观看 | 99精品在线 | 精品一二三区 | 少妇搡bbbb搡bbb搡澳门 | 日韩三级精品 | 国产精品一二三四区 | 91插插插插插 | 日本天堂在线 | 日韩在线中文字幕 |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 | 久久青草视频 | 麻豆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黄色大片 | 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最新国产在线视频 | 国产一区在线看 | 日本三级在线视频 |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资源 | 狠狠干在线视频 | 性爱一级视频 | 伊人黄色 | 看片黄全部免费 | 性视频在线 | 中文字幕理伦片免费看 | 波多野结衣一级 | 日韩一区二区视频 | 丁香花在线观看 | 色一情一乱一乱一区91av | 一级黄色免费视频 | 成人毛片在线 |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毛片av在线 | 国产寡妇亲子伦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 | 成人扒开伸进免费观看 | 国产一级免费 |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 国产精品二区一区二区aⅴ污介绍 | 久久国产99 | 涩涩视频免费看 | 青青五月天 | 国产美女av | 激情综合色 | 五月婷婷综合网 | 久久久久国产视频 | 永久免费视频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照片 | 久久久久久国产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国产tv | 我要操网站 | 黄色大片在线免费观看 | 欧美老少妇 | 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 久久毛片视频 |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成人黄色免费视频 | 国产成人一区 | 欧美性生交xxxxx久久久 | 亚洲精选在线观看 | h片在线免费观看 | www.四虎.com | 国产三级在线看 |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 91久久国产综合久久 | 极品白嫩少妇无套内谢 | 天天操天天干天天爽 | 夜夜嗨av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瑟瑟 | 操操操操操操 | 男女免费视频 | 日本精品视频在线 | www4h| 国产做受入口竹菊 | 国产精品第二页 | 亚洲网站在线 | 精品九九九| 亚洲成年人在线观看 |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 | 久久九九视频 | 中文字幕精品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高清在线 | 日韩不卡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