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5 16:37:1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全球金融?;蚍独?。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全球金融?;?/a>的深层次原因,还是生产力过剩乃至商品过剩,而且是全球性的生产力过剩乃至商品过剩,必然会引发全球性的经济?;?/p>
【关键词】美国经济 复苏 特点 原因
【作者简介】王国兴,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美国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员;尹翔硕,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中图分类号】F1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68-(2013)06-0065-18
2008年全球金融?;⑸螅蚋鞴扇×嘶挠Χ源胧?,美国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使得美国经济在经历了3个季度的衰退后,于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复苏。自那以来,美国经济一直处于持续但又有波动的复苏中。经过长达4年的经济恢复,美国经济并未走出衰退的阴影进入新一轮扩张和繁荣。考察过去4年左右的复苏,可以发现美国经济的这次复苏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本文将对这些特点予以归纳,并对其原因加以分析。
一、全球金融?;蟮拿拦酶此仗氐?/p>
第一,经济持续复苏但不够有力。全球金融?;⑸?008年,美国经济进入衰退并延续至2009年第一、二季度,使得这两年的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分别比上一年度下降0.3%和3.1%(图1、2)。自2009年第三季度起,美国经济开始从衰退中复苏,但总体而言复苏力度比较温和。2010―2012年的GDP年度增长率在2.0%左右徘徊,也明显低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数次?;驡DP的年度增长率,图2清晰地显示了这一点。从季度情况看,本次?;竺拦酶此找丫肆铰盅罚捍?008年第四季度到2011年第一季度为第一轮,GDP季度年化增长率从2008年第四季度负增长8.9%逐季加快至2009年第四季度正增长4.0%,再逐季放慢至2011年第一季度的0.1%;第二轮从2011年第一季度至2012年第四季度,GDP季度年化增长率从增长0.1%逐季加快至2011年第四季度的4.1%,再逐季放慢至2012年第四季度的0.4%。目前正在进入第三轮,可能会延续至2014年底。由于第一轮循环前低后高,第二轮循环前后一样高,所以第三轮循环GDP季度年化增长率摆脱上述循环走势、进一步走高的可能性不大。
第二,失业率持续缓慢下降,但距美联储新设定的调控目标仍有距离。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2010年的失业率高达9.7%,创下自1982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图3)。月度失业率则从2008年1月的起5.0%上升至2009年10月的10.0%(图4)。此后,美国失业率持续缓慢下滑,2013年6月已降至7.6%。与失业率在22个月中上升5个百分点相比,失业率下降2.5个百分点用了43个月,失业率下降的速率几乎是上升速率的1/4。假设其他条件不变,按此速率,美国失业率至少要到2014年下半年才能降至美联储的调控目标6.5%,要到2016年底才能降至5.0%。与此相对应,全球金融?;⒑?,美国16岁及以上非机构就业人口总量从2008年的14536万减少至2010年的13906万,即有630万人因受金融?;寤鞫б?。2011年起美国就业人口开始增加,达13987万,接近2009年的水平,2012年进一步升至14247万(图5)。最新统计显示,2013年6月已上升至14406万(图6),即迄今此轮复苏已增加就业岗位500万个,但与2008年相比还差130万个。
第三,通胀趋势仍不明朗,通缩威胁尚未完全解除。全球金融?;?,美国消费者物价(CPI)同比上涨率曾一路走低,2009年3―10月甚至连续为负值,即持续8个月通货紧缩(图7)。自2009年11月起,CPI开始回升并于同年9月达到3.9%,为本次金融?;岳吹姆逯?。此后,CPI基本呈下滑态势,至今尚未完全摆脱下行压力,2013年6月仅为1.8%。总体而言,财政政策似乎比货币政策对CPI的提振作用更大。相比之下,除去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走势相对平稳,基本上围绕着1.75%的中位线上下波动,也没有出现核心CPI为负即通货紧缩的情况。2013年6月的核心CPI最新值为1.6%,低于美联储预订的核心通胀目标调控值。从目前趋势看,美国通胀进一步上行的风险小于下行的风险,未来一段时期即使通胀上行,其风险也不会失控。
第四,进出口连创新高,贸易不平衡有所改善,但进出口增速逐渐放缓。2009年美国进出口因全球金融?;直鸨┑?2.8%和14.2%,贸易逆差大幅改善(图8)。但自2010年起,美国进出口即转跌为增,且持续增长,其中2010年出口就超过了2008年的水平,2011年起进出口更是连创历史新高,2012年分别达22106亿美元和27452亿美元,合计近5万亿美元。不过2010―2011年的贸易逆差又有所扩大,但未超2006年的历史最高水平,也未达2008年的水平,而2012年又收窄了4%。从图9所示月度情况看,进出口自2008年8月起同步下跌,分别至2009年6月和5月止跌回升。其中,月度出口在2010年12月超过2008年7月创下的1656亿美元?;白罡咧担撕蠡颈3稚仙?,目前稳定在1800多亿美元。与之相反,月度进口额仅2012年5月略高于2008年7月创下的2319亿美元?;白罡咚?,其余月份均低于该值,贸易不平衡因此改善。总体而言,奥巴马政府的“出口倍增计划”取得了一定成效。与2009年相比,2012年出口增长了40.1%,其中货物出口增长了46.0%,服务出口27.6%,贸易逆差对GDP的拖累逐步下降。但出口增速却连年连月持续下滑,2010―2012年的出口年增速分别为16.9%、14.5%和4.6%,而出口月同比两位数增速在维持了22个月后,2011年11月起降至个位数,2013年3月甚至出现40个月来首次负增长。因此,实现2015年出口比2009年的15782亿美元翻一番目标已无可能。
第五,公司营运情况良好,税后利润增长强劲。受到次贷?;某寤鳎?007年美国公司税后利润总额从上一年13495亿美元下降至12929亿美元,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进一步下降至10509亿美元(图10)。但自2009年起美国公司税后利润总额便率先复苏,且恢复了强劲增长之势,2010年即超过2006年创下的50多年来最高额14430亿美元,2011年和2012年又连续刷新历史纪录,分别达14751和17129亿美元;而2012年的美国公司税后利润额已接近2004年的两倍、2002年的三倍。 从季度数据看,经季节调整按年率计,美国公司税后利润总额于2006年第三季度达到阶段性最高额13685亿美元后逐渐下滑,至2008年第四季度 6437亿美元见底(图11)。此后,美国公司税后利润开始掉头向上,5个季度后即2010年第一季度便收复危机前的失地,创下当时的历史新高14341亿美元,后又连续刷新纪录,2012年第四季度创下17737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2013年第一季度略微回调至17495亿美元??杉?,美国经济的微观基础相当坚实,如果美国公司税后利润继续强劲增长,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是可以预期的。
第六,服务业复苏快于制造业复苏,经济失衡状况依旧。私人服务业复苏较快,按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2011年私人服务业增加值已超2008年水平,创出历史新高;2012年再创新高。私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总额的比例也比?;坝兴仙?008年为68.0%,2012年为68.7%(图12)。私人服务业中,除了“批发”和“除政府外其他服务业”外,其他八个子行业2012年增加值也已超过2008年的水平(图13)。出人预料的是,作为全球金融?;脑赐?,“金融保险房地产及租赁”的增加值不仅继续在服务业中位居第一,而且该值仅2008年比2007年减少200亿美元,2009年后连年创下历史新高,可以说几乎没有受到?;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美联储的超宽松货币政策,美国股市连创历史纪录,道指、标普和纳斯达克指数已经分别站上15400点、1600点和3600点关口。只要美联储继续实行超宽松货币政策,美股仍可能再创新高?!敖逃搅朴肷缁峋戎痹黾又翟谒饺朔褚抵形痪拥谌?,也未受到?;跋欤3治炔皆龀さ奶啤SΩ盟担掳吐碚Χ晕;拇胧⒍越鹑诩喙芎鸵搅票O战械睦沸愿母锸浅晒Φ摹?/p>
相比之下,私人制造业复苏较慢,其增加值在2012年才超过2008年的水平,但尚未恢复2007年的历史最高水平。相应地,私人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总额的比例也未恢复到?;八?,2012年该比例为18.4%,而2008年为19.0%。由图12可见,上世纪末以来,私人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一直呈下降趋势,迄今未扭转。由图14可见,建筑业是拖累私人制造业复苏的主要子行业。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其增加值在2011年触及近期最低值4495亿美元,2012年反弹至4637亿美元,但距2008年的5240亿美元还差近13.0%,低于2000年6552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41.3%。另外,农林牧渔增加值也未恢复到2008年水平。不过,制造业已基本复苏,2012年其增加值已超过2008年的水平,接近2007年创下的近期峰值,反映了奥巴马政府重振制造业和出口倍增计划取得的成果。采掘业几乎没有受到?;挠跋?,2009年增加值就比2008年增加了25.2%,其中油气开采增加值就比2008年猛增了50.3%,显示了页岩油气革命的成效。但2010年起油气开采增加值下降,与此同时采掘支持增加值上升,前者反映了页岩气革命导致天然气价格大幅下降,后者体现了页岩油气开采热对相关设备需求的增加。
私人部门在美国经济中地位最重要的五大子行业依次为金融保险房地产与租赁、制造、专业与商业服务、教育医疗和社会救助和零售。结合其在GDP中占比变化(图15)和上图12,可以认为,?;蟛唤龇褚涤胫圃煲档南喽缘匚患负趺挥斜浠?,上述最重要的五大子行业在美国经济中的相对地位也几乎没有发生改变。其中“信息通讯技术生产”包括私人制造业和私人服务业中的计算机和电子、印刷(含软件)、信息和数据等在内的新兴产业,反映了由计算机推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深化带来的成果。尽管“信息通讯技术生产”在GDP中占比呈逐步上升之势,全球金融危机也没有冲击到这一趋势,但总体上这个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地位不如上述五大子行业。
第七,房地产市场呈现更多复苏迹象。2013年4月,美国成屋销售年化为497万套,为2009年11月以来最高水平;成屋销售中间价为19.28万美元,新屋开工年化数升至85.3万套,均为2009年以来最高;房屋营建许可年化数100.5万套,更为2008年以来最高;房价连续16个月上涨,创下自2006年以来的最长上涨周期,2013年3月标准普尔公司衡量美国20个大城市房价的凯斯―希勒(S&P/Case-Shiller)指数同比更上涨了10.9%,是自2006年4月以来最大年度增幅; 至2013年3月建筑业支出已连续13个月同比正增长。上述迹象表明,美国房地产市场已触底回升,有助于支撑疲弱的经济增长并增加相关行业就业潜力。2011年房地产相关行业就业人数779万,比2006年的1019万峰值少了240万。 需要指出的是,房地产市场复苏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首先,美国房地产市场去库存过程尚未结束,不仅仍有数以百万计的止赎房产,还有1110万户住房按揭贷款处于资不抵债的境地;其次,美国住宅建筑商人气指数2012年底升至47 ,为2006年4月以来最高值,但尚未突破荣枯线;第三,美国银行业2013年起面临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要求,势必收紧住房抵押贷款放贷标准,抵押贷款利率有上升的压力;第四,与以往美国房地产市场复苏由家庭和个人刚性需求推动不同,本次复苏投资需求推动成分居多,投资者或投机者获利离场可能导致房地产市场复苏出现波动。
二、影响美国经济复苏的因素分析
总的来看,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从宏观上看,美国经济复苏过于温和,失业率下降缓慢,通货紧缩的风险挥之不去,经济失衡状况并未改善,但出口表现良好,尤其是货物出口增长强劲,贸易不平衡有所改善;从微观上看,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税后利润创历史新高,微观经济基础非常扎实;从行业上看,服务业复苏快于制造业,但总体上看,包括房地产业在内的所有产业都在复苏。微观经济基础如此扎实,宏观经济复苏却步履蹒跚,其原因主要可从供给、需求、外部因素及政策因素四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供给因素。首先应考察劳动生产率。美国私人非农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速近年来显著放缓(图17)。 由图16可见,次贷?;岳?年里,美国非农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年增速仅为1.6%,远低于战后年均2.25%的水平,是战后第三低增长期。这一方面是周期性因素所致,劳动生产率通常呈现出顺周期性,即劳动生产率增速随经济增速放缓而下降,随经济复苏而上升。另一方面,非商业周期因素也在其中发挥了作用。
其次是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美国私人非农部门全要素生产率自2005年起即显著放缓。 图18显示,2007―2012年非农部门多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速仅为0.6%,比2000―2007年下降了近60%。 原因一是始自20世纪90年代由计算机推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红利至2004年前后已基本耗尽, 二是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技术进步步伐放缓,促使高科技企业放慢了资本深化进程。好消息是,2012年美国私人非农部门多要素生产率比上年提高了1.4%,是2007至2012年平均年增速的2倍多,可能预示着高科技企业资本支出增速加快,技术进步也可能因此加快。
第三是资源尤其是能源因素。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页岩气革命方兴未艾,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一是传统能源行业重新焕发生机,二是因天然气价格自2008年以来下跌超过60%,企业经营成本下降,带动美国制造业投资增长;三是在就业方面新增了逾170万个工作岗位,到2020年可望由此增加300万个就业岗位,并且这些岗位的薪水将高于美国平均水平;四是石油进口减少,天然气出口正在推动中,对平衡贸易收支产生积极影响。
第二,需求因素。总需求可以分为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两者又都可以从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两方面去分析。
政府部门方面。从图19可以看到,2009年第二、第三季度政府消费支出与总投资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为正,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均增加了投资,表明奥巴马政府2009年2月启动的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其中35%用于减税,65%用于政府投资)发挥了作用,为美国经济复苏作出了贡献。但由于美国债务急剧膨胀,政府继续增加消费支出和投资力不从心,所以自2010年以来的13个季度中,有11个季度政府部门消费支出与投资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为负。同时,政府消费支出与总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也逐季缓慢下降。在过去9个季度中,该比例已从2011年第一季度的20.6%下降至2013年第一季度的18.9%(图19)。展望未来,由于每年850亿美元的自动减赤机制于2013年3月1日启动,政府部门消费支出与总投资削减将拖累美国经济增长。
私人部门方面。个人消费支出始终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除了2009年第一、二季度继续受到?;寤魍猓撕?5个季度个人消费一直是GDP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且贡献率相对起伏较小,GDP占比始终在70%以上(图20)。但2012年个人消费支出季度环比和同比增幅均有所放缓(图21),原因在于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幅下降。美国商务部2013年5月3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个人收入增长陷入停滞。由图22可见,按2005年不变价格,2013年一季度美国个人可支配收入环比为负增长,同比增速则大幅下滑。由于收入增长陷入停滞甚至下降,人们不得不动用储蓄,致使美国人的储蓄率从2012年第四季度的5.3%迅速下降至2013年一季度的2.3%, 为2007年12月以来的最低点,回到了全球金融?;暗乃?。就私人投资而言,除2009年第一、第二季度受?;寤鞔蠓陆低?,此后15个季度中,有13个季度私人国内总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是正的。与此同时,私人国内总投资占GDP的比例也缓慢上升,从2011年第一季度的11.9%上升至2013年第一季度13.4%(图19)。但是,私人国内投资总值处于极低水平,迄今尚未恢复到2008年及之前的水平(表1)。由于公司营运情况良好,税后利润增长强劲,私人部门投资对美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有进一步增强的潜力。
第三,外部因素。欧债危机对美国经济复苏造成了负面影响。欧债?;悦拦玫某寤鞅硐种皇敲拦耘烦隹谠鏊僮盥?。与2009年相比,2012年美国对欧出口仅增长了21.8%,与同期美出口总额增长39.0%相距甚远,也远低于同期美国对美洲、亚太、中东和非洲的出口增长水平(图23)。表现之二是相互投资出现疲软迹象。2012年美对欧直接投资流量甚至低于爆发全球金融?;?008年(图24),而欧对美直接投资流量在金融危机后几乎连年持续下降(图25)。不过,美欧相互直接投资的存量仍然十分可观,互为首位(图26、图27)。
与美洲密切的经济关系为美国经济复苏提供了支撑。多年来,美洲始终是美国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全球金融?;笳庖坏匚唤徊降玫搅斯毯吞岣撸ㄍ?3)。2012年美国对美洲地区的出口与2009年相比增长达49.1%,进一步与美对亚太和欧洲出口拉开了距离。美洲也是美国对外直接投资重镇,无论是增量还是存量,美洲一直是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二大目的地(图24、图26)。美国签订的20个自由贸易协定中,有12个伙伴国在美洲(加拿大、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马、秘鲁),占60%。在美国签订的41个双边投资协定中,有9个伙伴国在美洲(阿根廷、玻利维亚、厄瓜多尔、格林纳达、洪都拉斯、牙买加、巴拿马、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乌拉圭),占22%。正是多年来苦心经营美洲经济一体化战略,造就了美国在全球金融?;蠖悦乐薜某隹诤投酝庵苯油蹲试龀?,推动了美国经济复苏。
亚太对美国对外经济的重要性正进一步上升。全球金融?;⒑?,不仅亚太依然保持着美国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而且美国对亚太出口的增长率高于美国出口的平均增长率。同时,亚太对美直接投资存量一直高于美洲,且亚太与美洲对美直接投资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图28)。更重要的是,全球金融危机后,亚太对美直接投资流量已连续超过美洲对美直接投资。美国在亚太积极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动员参与谈判的国家既包含了亚太国家,也包含了美洲国家,其目的之一就是把美国与美洲密切的经济关系向亚太地区延伸,进一步推动美国对外经济增长。
第四,政策因素。从货币政策看,除了将利率维持在0―0.25%的超低水平外,美联储从2008年11月至2009年4月实行了首轮量化宽松政策,刺激经济作用明显。从2008年第四季度到2009年第四季度,GDP从下跌8.9%转为增长4.0%,实现了从止跌企稳到强劲复苏的急剧转变。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于2010年11月出台,至2011年6月结束,使美国经济避免了在2011年第一季度陷入衰退,GDP增速勉强维持在0.1%,并在当年第四季度提升至4.1%,但刺激作用明显不如上一轮。美联储于2012年9月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每月购买400亿美元机构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但效果不理想;美联储于当年12月决定每月再购买450亿美元长期国债,以替换原有的扭转操作(OT)措施,使量化宽松规模达到每月850亿美元。同时,美联储确立了失业率高于6.5%、通胀率预期不超过2.5%情况下0―0.25%的超低利率保持不变的新目标,使美国经济在2012年第四季度避免了衰退,GDP增速勉强维持在0.4%,2013年第一季度进一步推高至1.8%??杉至炕硭烧咦芴迳嫌敫此战痰娜尾ǘ喙亍?/p>
从财政政策看。自2008年以来,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从布什政府到奥巴马政府都采取了减税、扩大财政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致使2008至2012各财年赤字分别高达0.455、1.416、1.294、1.297和1.089万亿美元(图29), 占GDP的比例分别为3.1%、10.0%、9.0%、8.7%和7.0%,其中2009―2012财年每年超过1万亿美元的赤字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各种减税、政府投资、金融监管改革、医疗保险改革、救济等构成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一系列的法案构成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法律基础。 但从2013年起,美国财政政策逐渐转向中性,强调促进增长与减少赤字的平衡,税收增减和开支增减相结合,标志是财政悬崖法案,内容包括从2013年1月起调高年收入40万美元以上个人、45万美元以上家庭的个税税率、取消薪资税减税优惠、维持其他减税政策、延长一年长期失业救济金、2013年3月启动每年约1100亿美元政府开支削减计划等??梢栽ぜ疲凳┲行圆普吆?,美国财政赤字将趋于下降,但公共债务总额仍将维持在高位。自2010年第二季度起,美国累计公共债务与GDP之比已超过90%的警戒水平, 相隔半年后的2011年第一季度又进一步突破了100%,对美国经济增长形成了抑制。2013年5月公共债务最新值为16.739万亿美元; 好消息是该值比上个月下降了0.54%,为2011年7月以来首次下降。尽管如此,未来数年美国公共债务状况恐难显著改善,因为医疗、社保等福利开支是政府开支的主要组成部分,而2011年其占GDP的比例已高达65%。由于福利开支在美国被定义为“强制性开支”,削减的难度很大。
从对外经济政策看,奥巴马政府围绕实现美国经济复苏和提升美国竞争力,调整并实施了相关对外经济政策:一是在更高标准(如劳工权益、环境?;?、知识产权保护、竞争中立、服务业市场准入等)基础上推进双边、区域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包括:与韩国、哥伦比亚和巴拿马就布什政府时期达成的3个自贸协定部分内容重新谈判,然后予以批准生效;主导跨TPP谈判并推动更多国家加入谈判;启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TTIP)协定谈判;启动诸(多)边服务业协议(PSA);等等。二是大幅提升投资在对外经济战略中的地位。为此修订出台了新的双边投资协定范本,并在美韩等双边自贸区协定重新谈判和TPP、TTIP等区域自贸区协定谈判中把投资列为重要内容。三是启动出口管制改革。2011年11月7日的《美国军品清单》第8类目“军用飞行器及相关零部件”草案修订版,标志着美国对敏感技术进行更恰当出口管制的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三、基本结论
第一,美国经济温和复苏趋势仍将继续。由于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将维持较长时间,私人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保险房地产及租赁业,将继续在美国经济复苏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作为全球金融?;脑赐?,房地产市场复苏预示着美国经济复苏进程可能逐步加快,因其不仅会助推金融保险房地产及租赁业,还可带动建筑业。公司营运情况良好和税后利润增长之势可望延续。
第二,美国经济实现潜在增长率的条件尚不具备。首先是技术进步没有取得大的突破,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放缓,导致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并呈长期化趋势;其次是经济结构失衡状况没有得到改善,制造业复苏滞后,宽松货币政策产生的大量流动性一直存在;第三是尽管企业赢利情况很好,但未来预期并不乐观,投资意愿低下,制约了就业增长和个人收入增长,加上政府消费支出与投资因自动减赤机制而削减以及薪资税优惠取消,威胁到个人消费支出的增长。
第三,美国经济未来的出路在于科技创新和对外贸易与投资。奥巴马政府正实施以生物科技带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战略,以加速生物科技取得突破,使美国国民更健康、生物能源产出更多、制造业转型加快和农业生产效率更高。仅使美国国民更健康一项,就有助于大幅降低政府福利开支,破解公共债务高企之难题。同时,奥巴马政府正通过推进TPP、TTIP和PSA谈判,并于2012年推出了双边投资协议新版本,试图用所谓高标准的贸易和规则来帮助美国公司开拓全球市场。
总的来说,美国经济实现了较缓慢但持续的复苏,这得益于美国宏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推动,也得益于美国微观企业的活力;但是由于企业的投资意愿不强,生产率提高不快,技术进步缓慢,家庭的消费支出增长也不快,加上外部条件总体上并不看好,美国经济在近期难以有较快的增长。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经济安全; 应对策略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之一。不可否认,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论是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都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也会给各国带来一定的冲击,其中受冲击最大的就是发展中国家。东南亚金融?;谝欢ǔ潭壬暇褪蔷萌蚧云渚贸寤鞯慕峁1]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为参加经济全球化而付出的代价。当然,这种代价一点不付是不可能的,但是不能太大,不能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超过自己从经济全球化中所获得的利益。因此,对于实力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参与经济全球化不能不慎之又慎,也就是既要积极参与,又要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回避经济风险,实现经济安全。
一、 东南亚金融?;纬傻纳畈阍?/p>
从表面上看,东南亚金融危机是外部大投机商索罗斯点燃的,实质上内部诱因早已在东南亚各国内部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形成??梢运?“不可避免的?;诳梢员苊獾木霾呤蟆盵2],因此,究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经济发展过热,结构不合理,资源效益不佳
东南亚国家从70年代开始相继起飞,经济增长较快。但东南亚各国长期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对外贸易和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弊端。随着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制造成本的增加,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水平未能同步提高,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不高,无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以致产品的竞争力降低,出口下降,出现了巨额贸易逆差。面对长期贸易逆差,各国政府不是通过积极主动实现发展战略的转变,来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而是采取低水平、盲目扩张,忽略了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投资和生产大量过剩,主要表现在房地产、制造业等方面,出现了“规模效益递减”的状况。
(二) 投资政策导向失误,“地产泡沫”破裂,银行呆帐坏帐严重
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是泡沫经济的主要载体。由于东南亚国家经济体制上的缺陷和宏观经济政策上的失误,政府对大量流入的外资缺乏正确的投资导向。各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使得大部分外资流向投机性强或是需求不足的非生产性用途领域,诸如房地产或股市。大量资金涌向房地产业,房地产价格暴涨又引来大量银行向房地产业的投资。当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时,商业建筑严重供过于求,造成大量住宅、商业建筑被闲置。由于一些银行擅自放松向房地产业贷款的标准,结果导致大量资金因房地产过剩变成呆帐。银行的呆帐增加影响了东南亚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一些金融机构濒临破产。[3]
(三) 过多吸引外商投资,外债结构不合理
经济一体化增强了国际金融传递机制,大规模频繁的国际资本流动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4]以泰国为例,泰国经济起飞时,面临两大难题,一是资金短缺,二是通货膨胀很高。在这种情况下,泰国的利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汇率相对稳定,国际资本大量流入泰国从中谋利。流入泰国的游资大部分是短期外债,1997年7月?;⑶?泰国的外汇储备为320亿美元,但短期外债为400亿美元。一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利用外资力量的推动,但不能完全依赖外资。过分依赖海外市场资金,尤其是偏重短期游资的利用,必然会增加经济的不稳定。[5]
(四) 资本市场开放过快,金融监管乏力,经济体制改革滞后和金融体制不健全是?;⑸耐黄瓶?/p>
东南亚尤其是东盟各国为了实现快速赶超型的发展战略目标,为了大量吸引外资,竞相推出一系列金融开放措施,急于使国内的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实现一体化,超越了自身经济和市场条件,在制度安排上难免存在漏洞。[6]东南亚各国虽然对发展本国金融市场颇为重视,却没有及时深入改革经济体制,以促进其充分的市场化。因此,各国的金融体系缺乏适应市场的高效率和稳健的风险管理,政府对金融机构监管乏力。在这种情况下,单单强调金融自由化,开放资本市场来吸引外来资金,而不注重金融体制改革和有足够的金融人才来监管金融体系运行,无疑是饮鸠止渴,最终难免出现?;?。
基于上述对东南亚金融?;纬稍虻纳畈惴治?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东南亚金融?;安还堑贝蚧讨钤队跋旒捌浔硐值囊徊糠帧?[6]具体说就是资本全球化、制造业及其产品的全球化、贸易和投资的全球化等等,给东南亚各国带来的负面的冲击。这次?;悦挥蟹⑸诖τ谌蚧敖锥蔚呐访婪⒋锕?也不是发生在处于前现代化时期的亚非欠发达国家,就是因为经济全球化对他们的冲击较小或是根本不存在。
二、我国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保证经济安全,防止金融?;挠Χ圆呗?/p>
(一)调整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1?调整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发展中国家应适时调整本国的发展战略,把以“赶超”为主的战略转向以效益为主的战略,由重速度的发展转向重质量的发展,使经济增长由“数量推动”向“质量推动”转变。只有这样才会有整个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实际增加,科技水平的真正进步;才会形成经济发展的强大后劲,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才有可能利用经济全球化契机,稳步推进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墨西哥和东南亚金融?;加胨堑牟到峁共缓侠碛凶琶芮械墓叵?。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可以使发展中国家逐步减少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增强独立自主能力,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防御金融风险,维护经济安全,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2?加大创新力度,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
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国内市场的更加开放,有可能导致一些原来准备在中国投资的外商企业改变其经营策略。过去外商为了进入我国市场,在转让技术方面做出部分让步。加入WTO后,我国政府要遵循“国民待遇”原则,不能强求外商必须转移其技术,由此,外商可能会做出“只卖产品不转移技术”的选择,从而对外资企业的技术含量、引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国际经验表明,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利用外资领域,引进外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结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发展中国家从国际资本市场分享更多资金份额的重要手段。二战后,国际性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的资本流向以资源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倾斜,70年代后期,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增长率达21%,占投资总额的38%,90年代达到40%以上。20世纪90年代后,发达国家部分跨国公司开始从直接生产领域退出,转向输出专利技术、知识产权、品牌为主的委托生产加工,生产和制造业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吸收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部分企业,开始成为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承接者。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吸收外资与引进技术极不协调,吸收的外资总量己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但外资带动产业技术进步的效应较差。面对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和日趋激烈的引资竞争,传统的制度创新方式已对提高利用外资规模与引进技术、提高技术含量、质量形成新的制约。因此,有必要从制度创新入手,为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提供更大的空间。
3?协调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紧跟国际潮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但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要有所侧重,突出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同时,要正确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发展传统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也是我国加入WTO后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因此,要加快以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以提高传统产业的经营效率、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
(二)积极创造条件,稳妥地开放资本市场
忽视本国实际,急于完全放开资本账户,其结果是灾难性的。同样,消极地视资本账户开放为一个遥远的目标,采取逃避现实的态度,也是不可取的。关键在于前提条件的具备。
1?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是资本账户开放的关键条件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使低效、高成本的资本管制转变为高效的金融监管,乃是资本账户开放的根本所在。只有完善金融监管,才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为资本账户的开放保驾护航。反之,即使其他前提条件均具备,发生金融危机的灾难也很难避免。金融监管是以控制金融风险为主要内容的。随着放开资本账户,对已过时的管制措施的取消,并不意味着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只是转移了管制的重心,由金融监管取而代之。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对我国至关重要。首先,我国与发达国家的金融业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差距难以在短期内消除,它的存在会使我国在金融开放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面临国外金融业在竞争上的优势,在经营制度和投资技术上的先进,以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大且易变的情况,我国金融的环境变了,不再是过去那种缺乏竞争、规范和创新,金融机构业务单一,相对单纯、稳定的环境,如果金融监管体系建设滞后,会造成金融风险的扩大和深化,一旦发生金融?;?金融开放所获得的益处,都将被?;吹某杀镜窒?。其次,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内容,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既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等对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也包括利率市场化与汇率市场化的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关系,使资本账户开放更具复杂性。资本管制解除之后,资本的流入和流出将主要依靠利率进行调节,如果利率市场化改革滞后或不到位,那么,很可能造成资金价格信号的失真,使央行难以利用利率机制调控金融市场,极易引起短期资本的过度流入和资本外流。利率能否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与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又密切相关,因为市场化的利率信号是在货币市场形成的,这一信号的质量,就取决于货币市场的规模、运作的规范程度和效率,以及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力等。不仅如此,完善的货币市场还有利于央行对外汇市场的调控,通过提高利率(贴现率)或发行高利率的短期信用工具,将资金从外汇市场吸引到货币市场,减轻外汇市场上的需求压力。同时,在汇率市场化改革中,建立富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可以吸收或减缓国际短期资本流动所造成的汇市振荡,对资本账户开放后的汇市稳定很重要。
关键词:金融;金融?;蛔时局饕?/p>
引言: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全面升级,演变为金融危机,其影响迅速波及全球,造成巨大冲击,让全球经济陷入了阴霾两年之久。此次金融?;鹆苏?、组织、学者和广大民众的密切关注,大家都在透视?;⒌脑?,寻求自我解赎的途径。因此我将从西方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的分析,探讨我国应对西方金融?;拇胧?/p>
1.西方金融?;⒌脑?/p>
西方金融?;谋⒈砻嫔鲜敲拦未;挠跋觳?,但是其内在深层次的根源却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长期积弊,以及近几十年来西方新自由主义政策和资本主义各种矛盾诱发的产物。
1.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西方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性原因。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必然会滋生各种社会矛盾,使得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正常运行所需要的一系列连续性、并存性和均衡性关系难以得到满足,从而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不断扩展并日趋激化。①
1.2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是西方金融危机爆发的政策性原因。1979年撒切尔夫人在英国上台,1980年里根在美国上台后,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开始在英美推行,并随后在全世界蔓延。他们极力主张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坚决否定公有制、社会主义和国家干预。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谋⒖赡芤伦杂芍饕寰谜呋弦桓鼍浜牛晌涫О艿谋曛?。英国《金融时报》说:“自由化时代也是金融危机格外频发的时代……所有这一切都蕴含着最终导致自由化时代灭亡的种子②”。
2.西方金融?;灾泄牟焕跋?/p>
西方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全球经济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此,我就主要分析西方金融危机对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
2.1冲击我国金融业。首先,持有美国投资银行股份或债券的金融机构,受金融?;跋?,股票债券大幅缩水。其次,金融?;贾轮泄鹑谑谐〉淖式鹆鞫呕?。主要是由于国外各商业银行缩紧银根所导致。再次,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中国股市的一蹶不振,几乎套牢了所有的股民,投资者信心受损,影响了整个金融业的经营环境③。
2.2减少中国出口贸易,就业压力突增。西方爆发金融危机后,其“消费过?!泵吠瓜浴6唐谀诔鱿执蠓鹊募跎偕夤凸と?,减少对供应商的原料采购,随着?;穆?,其他国家采取类似的措施,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年贸易顺差的的出口国而言,必然面临着“生产过?!钡睦Ь?。生产商担心存货过多,就会缩减生产,反过来又进一步缩减消费需求④。生产的缩减又必将会对劳动力需求降低,从而使国内的就业压力突增。
2.3影响投资热情与投资能力。从国内投资来看,金融危机一是会导致投资者投资热情下降,信心不足。二是会利用外资的能力减弱。随着金融?;牟欢涎萁饨鹑诨购推笠捣追姿β艉M庾什?,回笼资金,以套现应对?;H窃て谕蹲食杀镜纳仙?,随着各国的救市措施的实行和?;幕航獗厝坏贾伦试春统跫恫芳鄹竦难杆俜吹?,使得投资成本上升。
3.西方金融?;灾泄梅⒄沟钠羰?/p>
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在国际政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中国没有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受金融?;艽蟮挠跋?,但其影响和威胁仍然弥漫在中国的周围。因此,中国应从这场金融风暴中吸收经验教训,积极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3.1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中国市场经济的特色就是政府对经济主体和活动具有的强大的监督管理作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能够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集中力量办大事。历史证明这种模式是卓有成效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调节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必须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的作用。通过增加投资需求以及由此带动的固定资本的有序更新和对国民经济的技术结构及其比例关系的调整,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⑤。
3.2加强防范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危险,注重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西方金融危机的爆发警示我们,在中国金融业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开放的同时,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风险不容忽视。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深化改革,改进风险管理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在过渡期间,需要借鉴国外信用风险管理技术,选择最适当的信用风险识别理论模型并将其与中国信用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构建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识别模型⑥。
3.3有效调整外汇储备结构。我国对美国经常项目保持多年的贸易顺差,积累了大量美元资产,其中有上万亿美元债券。因而,美国国内经济对我国经济财富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在搞活多边贸易的基础上,逐步调整外汇储备的资本结构,减少美元比重,丰富币种。我国应当增加外汇储备中黄金的份额,达到保值的目的,适当增持黄金,降低美元贬值给我国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张燕生等.次贷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宏观经济研究.2008.3
[3]周慧兰、曹理达:美国金融?;焊从虢萄礫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9-20.
[4]郭田勇.《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影响和对策》《党政干部学刊》.2008第12期
[5]《列宁全集》,第5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卫兴华:《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经济发展》,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1期
注解:
①《研究》2010年第7期,西方国家金融和经济?;胫泄圆哐芯浚ㄉ希?。
②英国《金融时报》,2008年8月15日。
③《现代经济》2008年第7卷第10期(总第98期),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④《现代经济》2008年第7卷第10期(总第98期),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首先,金融?;怯赏獠恳蛩鼗故怯赡诓恳蛩卦斐傻?,历来学术界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阴谋论和规律论。阴谋论者认为金融?;蔷锰逶馐苡性つ焙陀屑苹斐傻模峭庖蛟斐傻?。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院?,这种观点较为流行。规律论者认为金融?;蔷锰宓淖陨砉媛桑悄谝蛟斐傻摹K孀沤鹑诩喙芗际跆岣撸桓龉壹喙芑蚬苤纬鱿治侍舛贾陆鹑谖;目赡苄员湫 5孀啪萌蚧魇频脑銮?,现代的金融?;旧媳硐治示檬Ш獾奶跫?,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扭曲的国际货币体系导致区域性金融?;?,因而从本质上说金融?;男灾屎统梢蚨挤⑸吮浠=鹑谖;亲时局饕寰锰逯乒逃械哪谌荩?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恐慌,更是以严重的金融?;鹊肌?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亚金融?;紫确⑸谧时局饕迨澜???杉鹑谖;衅渲贫雀?,是资本主义?;=鹑谖;目赡苄源嬖谟谑谐【霉逃械淖苑⑿缘幕醣倚庞没?,一旦金融活动失控,货币及资本借贷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机就表现出来。以金融活动高度发达为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本身是高风险经济,包含着金融?;目赡苄?。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又一重大特征。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超国界发展的最高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之间商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各国在经济上更加互相依存,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国际间的频繁流动,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表现得更加鲜明。金融活动的全球化是当代资源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和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跃进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国际信贷、投资大爆炸式地发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机必然会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环节爆发。综上所述,现代市场经济不仅存在着源于商品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勾嬖谧庞捎诮鹑谛糯形Э亍⑿陆鹑诠ぞ呤褂霉扔胱时臼谐⊥痘榷⒌慕鹑谖;?。在资本主义世界,这种市场运行机制的?;质艿交局贫鹊拇呋图せ?。金融危机不只是资本主义国家难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现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金融体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动的失控是金融危机的内生要素。正因为此,在当前我国的体制转型中,人们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搞好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特别要花大力气健全金融体制,大力增强对内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机的防范能力。
总结:东南亚金融?;⒑螅嗣嵌晕;⒌脑蚪辛斯惴汉蜕钊氲奶教郑赋隽宋;⒌哪谠谠蚝屯庠谠?,刘诗白则进一步指出深层次的原因,即现代货币信用机制导致?;谋ⅰV灰执谐【么嬖?,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货币信用机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只不过,它只是发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国家。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不例外。虽然如此,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健全金融体制来防范金融?;?,刘诗白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防范金融?;?。
其次,金融?;梢苑治醣椅;⒄裎;?、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R话惚硐治嗣腔诰梦蠢唇颖鄣脑て冢銮蚰诨醣冶抑党鱿址冉洗蟮谋嶂?,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最后,金融?;耐硐殖鋈缦绿氐悖翰胺段Ч?,持续时间长;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造成经济?;?;影响深远,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革。
金融?;挠跋?/p>
金融?;姆⒄估坛び诰梦;诠?,金融?;怯捎谌宋蛩氐耐痘然蛘呱桃嫡秸仍虻贾?,而经济?;鄙慕鹑谖;饕巧K?,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的预兆。
马克思的金融?;枷胍曰醣椅;?,商品与货币价值形态的对立与转换是导致经济?;虢鹑谖;脑?。其表现之一为商品的买卖之间分离就存在?;目赡埽蚝吐粼谑奔溆肟占渖戏掷?,因此导致了货币和商品之间的转换具有不确定和随意性,因此导致了商品生产与价值实现间有?;嬖冢槐硐种庞梅⒄沟贾铝松唐仿蚵艋疃械纳唐酚牖醣以谑奔渖系牟钜旒泳纭R蛭庞每梢源偈雇骋换醣医兄Ц吨澳艿亩啻沃葱校侨绻笠捣⑸酥Ц墩习?,那么可能会牵连其他企业或者信用机构受到影响,从而导致社会中支付链条的多处中断,金融?;纱瞬?。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经济活动中,经济?;薹ㄗ柚梗鹑谖;怀霰硐?。一般?;硐治S胍行庞昧街治;掷?。在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校褪粲谝行庞美啾鸬奈;?,也可以称为货币危机,但是与生产过剩也有一定联系。当年主要是由于银行家们要解决资本家的生产过剩状况,并分割超额利润,从而想通过设计超现实的买卖商品金融衍生品来解除生产过剩的现状,但是却导致货币和支付能力不足的百姓在其设计下超前消费,从而将信用资金链延长,一旦资金链过度拉长就会形成货币危机以及全社会的经济?;?。之所以商品出现贬值,在于商品不能正常转换为货币,而无法如期偿还债务在于无法让债务转变为现实的货币,而信用货币不充足则引发银行与企业的破产倒闭。马克思认为,金融?;哂型环⑿浴⒋菪缘忍氐恪?/p>
以1997年亚洲金融?;?,在之前亚洲的飞速经济增长被人们视为契机,国内生产总值和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得到快速的增长,然后就是在此背景之下突然爆发了亚洲金融风暴,让很多国家、企业都有一种猝不及防的感觉,足以凸显出了金融?;耐环⑿蕴氐?。此外,传递性也较为突出,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下,所有国家的经济都牵连在一起,一旦发生了金融危机,将会快速、有力地波及到更大范围,从最近几次的金融?;芯涂梢院芎玫母惺艿秸庖惶氐?,金融?;圆皇嵌懒⒋嬖诘摹F渲胁僮菪椭饕怯捎诨醣易时炯医谢醣沂谐〉牟僮堇创锏交袢”┝Φ哪康?。如在市场上进行公债的抛售,然后得到等额的银行券,相当于是可支配的借贷资本,从而让市场的紧迫情况高涨,如果主要银行联手操作,就可以让这种紧迫情况转变为一种市场恐慌。贵金属外流型主要是国内的贵金属有减少的发展趋势,促使银行的贵金属储备低于市场的中等水平,从而让国家的信用情况受到波及。如果国人对货币形式没有了信任感,那么就会导致金融?;姆⑸?。之所以这样,是由于在这个情况之下,人们希望得到更多现金,过度地支配信用手段。而这样的发展必将导致市场过剩,信用的迅猛收缩,从而双方面导致形式的激烈化。而信用膨胀型主要是由于信息的错误引导导致了商业投机的活跃,从而导致信用膨胀,进而又让商业投机增高,引发商品过剩而导致金融危机发生。而信用收缩型则与膨胀型相反。举例来说,商品销往远方或者囤积在国内的商人资本的回流速度较慢,数量少,从而银行进行催收货款,或者进行商品购买开出的汇票在商品卖出前就到期,从而导致了金融?;姆⑸?/p>
2经济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以2007年的国际金融?;?,其主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在2008年开始波及到其他国家,是由于美国当时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的大规模破产、投资基金的关闭、股市震荡导致的金融海啸。有美国次贷?;贾碌拿拦鹑谖;?,由此又引发全球金融动荡,进而导致全球的经济?;T谡獯挝;?,人们开始对按揭证券失去信心,虽然许多国家将巨额资金投入到金融市场中,但是也无法改变危机局势的继续发展。在2008年时金融危机完全处于失控状态,同时引发大型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甚至部分金融机构开始被政府接管。2007年的金融危机,如金融思想所认为的,这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不断激化所致。当年的金融危机广泛影响了股市、楼市、银行、保险等多种经济领域,甚至影响到全球所有地方。而当年的金融?;悦拦木糜跋炜梢苑治父鼋锥危捍未;鹑谖;?,进而引发信贷危机,最后是经济?;?。
2007年前的10年左右时间,美国住房拥有量从64%提升到69%,当发现泡沫问题时,美联储进行加息的反应,连续操作了17次,从基准利率提升到了5.25%,但是这加重了次级贷款借款者的压力,同时房价下滑又导致无法让借款者得到贷款,从而贷款违约率情况迅猛提高,并且抵押资产的价值迅速缩水,造成了大批的金融机构发生财务问题,从而破产倒闭。当?;韵纸锥危拦拇渭墩侍馔瓜裕薪鹑诨沟瓤即蠊婺5贡掌撇?,而为了应对?;?,美联储开始进行降息,但是金融机构又相继陷入危机。在?;姹⒔锥?,政府开始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但是同样导致了全球的金融海啸,美国的两大银行面临着破产的窘境,美国政府进而收购美林投资银行,接管美国国际保险、华盛顿互助银行,同时失业率也大幅度提升。
[关键词] 法律原因 金融立法 金融法律体系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以下均简称“次级贷”)危机始于2006年下半年,直到2007年2月才引起世界的关注。2007年8月则升级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这次金融?;紫鹊贾铝艘悦拦淼奈鞣椒⒋锕掖罅恳械冉鹑诨沟牡贡栈蛳蛘昵肫撇;?随后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的侵蚀,最为著名的是冰岛国家宣告破产。这次金融危机的产生在深层次上来自自身法律的危机。原因有如下几条:(1)监管立法的不断放松甚至缺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只依靠市场自律已经被证实远远不够,金融业若要实现安全稳健发展必须以审慎金融法律规制和有效监管为条件;与此同时,在缺少有效监管措施条件下,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却发展迅速。并由此形成一个连接房地产、债券、基金等环节的高风险链条,在金融衍生品的作用下,最终导致次级贷泡沫破灭,引发了这场危机。(2)英美法系弊端的暴露:英美法系自身的弊端也是这次金融?;⑸闹匾?。而导致住房抵押移风险破灭的直接根源在于其所有权、财产权的混淆与“零首付”贷款模式。除了以上原因还有公司法律制度的扭曲与信用法律体系的不完善等等。
此次金融危机使得美国与其它发达国家消费紧缩,致使中国出口业务衰退,进出口违约率提高,回款率恶化,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尽管如此,此次金融?;杂谥泄鹑谝涤绕涫且幸荡丛炝艘淮瘟己玫姆⒄够?对于中国金融法律制度的建设也具有极大的启示。
一、金融立法应当立足于国情与实际
尽管没有西方国家那样发达,但中国历史上各个阶段的立法都有其自身特点与时代特色,并且不失其功效。从这次由美国次级贷引发的全球金融?;荒芽闯雒拦鹑诜芍贫鹊娜毕萦氩蛔?所以中国金融立法不应再盲从西方发这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法律制度。只有从自身国情出发,根据自身国情需要,制订适合自己需要的法律制度,才能解决自身问题。当然,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制度也不是要全部弃之不理,借鉴还是要借鉴,但我们必须调整心态,避免一味地照抄照搬,而是有需要地结合自身情况与实际需要进行有选择地借鉴,这样才能制订出符合中国自身实际情况的法律制度,才能促进自身经济与社会有序发展。
二、完善的金融法律制度对防范与化解金融?;哂兄匾饔?/p>
应当说,金融?;姆⑸凶胖疃嘣?例如经济体制、政治因素等。通过对近些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爆发的金融?;芯糠⑾?法律制度的缺陷与不足已经成为金融?;⒌闹匾蛑???梢运?完善的金融法律制度能够成为市场主体资格健全和行为规范化的保障,是金融稳定的基础设施和金融危机防范的制度化保障,也是金融交易信用的保护器,所以,完善的金融法律制度可以有效地防范与化解金融?;?。金融业是经营风险、获取利润最大化的的行业,有效的金融法律制度完全可以将金融风险控制在国家监管当局所能容忍与承受的范围之内。从这个角度来说,完善与创新金融法律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防范与化解金融?;谋鼐?。
三、中国应当建立完善而全面的金融法律体系
中国目前金融法律制度单一,内容不够丰富,远远不能满足中国金融业发展需要。中国金融法律制度以《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保险法》、《证券法》为核心内容,涵盖证券与保险法律规范,具体到业务操作层面,仍以行政规章为主要内容。整个金融法律制度缺少操作性规定,与现代金融发展形势及中国金融改革开放要求不相符合。
首先,没有一套完整、统一的金融安全法律体系。当前中国金融法律中尚无较为详细的关于防范与化解金融?;?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与稳定等方面的规定,也就无从谈起完整、统一的金融安全法律体系。
其次,由于中国金融法律制度的不完善,金融监管缺位与错位现象严重。机构监管到功能监管理念转换不够,不仅职能交叉、监管过度,又有监管不到位,跨行业、跨市场监管存在盲点等问题,很多金融风险无法真正得到有效控制。
再次,防范、化解金融?;南喙胤芍贫壬形凑嬲⑵鹄?。因救助标准不够明确、工具与措施缺乏,导致最后贷款人制度形同虚设。另外,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发生危机后的并购、接管等制度缺失,也无防范与化解国外输入型金融?;南喙胤芍贫劝才?。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金融业无法适应全球金融竞争及风险逐步加剧的形势需要,也将阻碍中国金融业进入国际市场稳健发展。最后,尽管国务院法制办于2009年10月12日公布了《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但距离正式通过实施时间尚远。只有该条例正式实施以后,才能逐步解决目前国内存在的信用风险没有法律约束、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因违法成本较低而无法有效遏制等问题。
另外,由于缺少完善的市场退出法律制度,既不利于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也不利于为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提供充分的保障,从而影响整个金融业的发展质量。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只有切实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ご婵钊恕⑼蹲收咭约敖鹑谑谐∑渌斡胝叩暮戏ㄈㄒ?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才能切实维护一国金融安全、经济安全,才能提高一国金融竞争力与整体经济竞争力。只有强化金融法律在金融发展中的指引、保障、规范、促进作用,才能切实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社会主义金融法治,使其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必须与时俱进,根据中国经济金融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完善与创新。
中国应当建立起一个包括规范银行、证券、保险等整个金融业的法律制度,包括金融机构的准入与退出,金融?;Χ源胧?重大突发事件应对制度,只有在信用法律体系、外汇管理法律制度、存款保险制度与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等方面获得创新发展之际,中国金融业才能健康、稳健发展,才能在国际这个大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外宣媒体;深度报道;经济新闻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202-01
在全球性重大事件中,承担着对外传播功能的主流媒体,对重大国际新闻事件的报道,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和在国际上的地位。人民日报海外版承担着对外传播的功能,分析人民日报海外版对于本次国际金融?;谋ǖ?,可以一窥宣传策略对于外宣媒体的重要性。
一、站在高度,全球视角
外宣媒体在对金融危机进行报道时以全球视角,面向世界传递信息。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对金融危机进行报道,不仅传播金融?;绾畏⑸?,还剖析金融?;⒌纳畈阍?,阐释其对世界发展带来的影响,分析其利弊,并预测未来的经济走势。报道不是局限于传递信息,还体现出一种倾向,引导国际舆论,呼吁全世界联合起来,以饱满的信心克服?;H嗣袢毡êM獍?月24日发表文章《华尔街给我们什么警示》,10月16日报道《看好中国2条理由》,10月22日报道《全球金融体系当推倒重建》,10月27日报道《恢复信心 从何着手》,11月14日报道《“金砖四国”打造全球经济之锚》等文章客观反映国际金融危机的健康状况,详细阐释了金融?;挠跋?,引导国际舆论,解疑释惑。
二、全面细致,形成体系
金融?;且桓龈丛拥囊樘?,外宣媒体围绕金融?;箍嘟嵌融故停故澜缛媪私饨鹑谖;?/p>
(一)关于金融?;旧淼谋ǖ来バ畔⑹敲教遄罨镜纳缁峁δ埽诮鹑谖;⒌淖畛踅锥?,人民日报海外版主要报道了金融?;谑澜绶段У谋硐?、各国的应对政策等基本情况。2008年9月17日发表了《雷曼公司破产预示着什么》,10月24日发表了《亚欧携手应对挑战》等报道,主要介绍了金融危机发生的历史原因,导火索以及各国面对经济?;拇胧?。
(二)对金融?;纳钊虢舛?,外宣媒体更加注意宣传专家的观点。2009 年2月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全球金融危机何时现曙光》一文,主要内容是专家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解读,解答它正处在一个怎样的阶段、何时结束、今年全球经济形势如何、怎样评价当前各国的经济救助措施等问题。2008年10月7日发表了《我们如何吸取金融?;萄??》、《金融危机两面看》等一系列解读性质的报道。总结金融?;吹慕萄?,客观分析其带来的有利因素。深度报道成为媒体对金融?;薪舛磷畛S玫谋ǖ婪绞健U馐怯捎诮鹑谖;ㄒ敌约?,而媒体报道不仅要传递信息,还要进行舆论引导,尤其是外宣媒体,对外传播代表着国家形象,这样只有权威人士、专家对其进行解读才有更高的可信性。
(三)我国应对金融?;木俅牒统尚?,我国积极应对全球金融?;谑凳┑木俅牒腿〉贸尚Х矫?,外宣媒体的报道主要涉及国家、地方、企业、个人四个层面。一是国家层面实行的政策调控、大规模的财政投资激励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优越性、国有骨干企业的社会责任机制等;二是地方开展的好的活动,出台的政策等,比如人民日报海外版在 2008 年 12 月 10 日发表的《金融?;愣狭松豢巍罚üǖ拦愣〗胁到峁沟髡嵘萍即葱履芰Γ该骺萍即葱?、结构调整是回避金融?;囊幌钣辛Υ胧?;三是展现我国企业在国际性金融?;谐械A烁嗟纳缁嵩鹑?,树立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
对外报道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对外传播首先应该力图融入读者群体所在的区域,做到“入乡随俗”。外宣媒体的传播理应做到,与当地受众的文化背景、信息需求、生活规律、收视习惯相接轨,增强节目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同时,要摒弃传统上中国媒体倾向于“报喜不报忧”的做法,平衡报道,既要看到中国经济的成就和对世界经济恢复增长的贡献,同时也要报道我们经济效率不高、市场调控手段有待更加科学等一些问题,摆脱“宣传”的痕迹,增强“客观报道”的分量,这样才能逐渐赢得更多西方受众的认可。
总之,媒体报道是展示国家形象的窗口,我国外宣媒体在金融?;械谋硐郑瓜止页删?、提升国家形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对外传播正在积极探索新的路子,在重大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逐步实现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
经济危机发自于金融?;6杂诓獯谓鹑谖;脑?,一致的共识是美国的次贷?;纬傻?。因为在美国,贷款非常普遍,房子、汽车、信用卡、电话单等,都有信贷,有信贷记录被视为是信用的记录证明。其原因可归结为:第一,基本信贷原则丧失。按照国际惯例,购房按揭贷款一般要20%—30%的首付然后按月还本付息。美国的次级贷款实现零首付,半年内无需还本付息,5年内只付息不还本,甚至允许购房者降房价增值部分再次向银行抵押贷款。次级贷款的对象没有还贷能力,放贷银行违背了今本的信贷原则;第二,金融衍生产品产生的过度泡沫,与大量的金融衍生品的出现相伴随的风险,资产证券化这一衍生工具,在本次次贷?;纬芍蟹⒒恿司薮蟮淖饔?;第三,监管缺失,美联储鼓励金融创新,衍生工具可以分散风险,对金融衍生工具缺乏了应用的监管;第四,美国经济体系出现问题,美国的基本经济基础是高债务经济,是全民债务经济,向全世界借债来支持高消费水平;第五,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金融体系为一个由不受约束的美元所主导的体系,美国的双赤字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美元的地位,2006年美国的赤字已达其GDP的6%左右。以格林斯潘为首的美国货币当局,在长时期内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支持美国经济的发展,加上松弛的金融监管,鼓励发展衍生工具,支持了虚荣的繁荣。结果世界金融体系内流动性泛滥,虚拟资产大量积累。金融?;姆⒄购屠┥⒈┞读嗣拦鹑诩喙芑票旧淼娜毕?,作为一个金融管制较为宽松的国家,美国政府介入危机的迟缓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危机的扩散。市场稳定有序的基础是法制和监管,建立在这个之上的一些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和制度,是一个健康的金融体系赖以生存的基石。
美国作为此次金融?;摹胺⑵鹫摺?,既是金融?;拇ピ从质谴菊?,任何国家,地区甚至是个人都被卷入此次金融?;敝?。美国通过贸易、货币和金融等多种直接或间接渠道,在把本国金融?;シ稚⒏澜绺鞴虻厍耐保布铀倩蚴谴碳ち烁鞴鹑谂菽钠泼?,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金融?;?梢运抵灰拦鹑谖;幌?,其危害就会借助于美国特有的传播途径,不断向世界各国传播扩散,不断引发各国金融问题,经济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对于美国金融危机的救助既是对美国金融?;戎驳扔诰戎蚪鹑谖;?,也是从源头上救助金融危机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因此,此次全球金融?;木戎σ跃戎拦鹑谖;氐阒唬饩龊妹拦鹑谖;?,就可以从根源上避免全球金融危机的进一步传播。救助美国金融危机可以从三个角度考虑:第一,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既可以有效的稳定国际金融市场,也有利于美国通过汇率政策调整国际收支;第二,承担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有价证券损失,包括继续持有美国债券(权)不抛售、持有美国外汇储备不大量抛售,保持国际储备量与结构的相对稳定,一方面可以不减少甚至增加美国可调动救市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美国金融市场之一步动荡;第三,继续注资购进美国不良债券(权),增加美国资本流动性与对企业的救助力度。
局域金融?;谋⒉换嵋鹗澜绶段诘慕鹑谖;约熬孟籼?,而美国金融?;阅芙鞴砣肴蚪鹑谖;摹吧钤ā?,主要源于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制以及美国的特殊经济政治地位,对于美国金融?;木戎皇且皇敝?,并不能从根源上消除全国金融?;囊?。所以各国在对全球金融?;戎耐?,也在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协商和谈判,希望建立起一个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新的国际金融体系。
金融危机爆发后,社会各界一方面忙着原罪,而在愈演愈烈的金融?;?,矛头直接指向会计准则,认为第157号美国会计准则要求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是金融?;锟鍪住<凑页鲎锟鍪?;另一方面积极寻找应对?;木俅搿T谇耙环矫?,人们从次贷?;匪莸窖苌鹑诓?,追溯到市场及市场信用;在后一方面,政府开始“国家干预”,替代失灵的自由市场。在这一过程中,令会计界人士没有想到的是,金融?;渤渡狭嘶峒疲汗始壑党闪私鹑谖;脑字?;会计也成了金融危机的救“市”主。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危机的相关性,成了金融界与会计界在危机拯救中的一个争议热点。在金融危机蔓延过程中,美国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和国会议员将矛头指向了第157号美国会计准则。他们认为,该准则关于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在金融?;衅鸬搅朔⑸饔胫破髯饔茫丛谑谐〈蠓碌投酃δ苋笔У那榭鱿拢始壑导屏康贾陆鹑诨拱词屑鄞蠓跫谱什?,使亏损增加,资本充足率下降,引起市场加大资产抛售力度,进而形成“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推动并加速恶化了金融?;?。他们并认为,失灵的市场常常意味着没有什么价格可以让金融机构作为基准来“盯住”,如果金融机构不必按市值计量其金融资产,金融?;突嵯?。
论文关键词:次贷危机形成分析
论文摘要:本文概述了本次金融危机的形成,并对金融?;纬傻脑蚪辛讼钢碌姆治?,并简要的抒发了自己的观点。
参考文献: